东风1000km长续航固态电池有望2024年上半年量产
发布时间:2023-03-21 15:50来源: 未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销量也迎来连年增长,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续航里程、回收等难题依然是行业面临的痛点。近年来,固态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终极技术路线之一,逐渐成为全球各大车企和相关产业链竞相角逐的焦点。
作为最早入局固态电池自主开发领域的车企,经过多年攻关,东风公司相继掌握了固态电池电芯、系统及整车搭载应用等开发技术,并以强大的科技实力获得国内首个固态电池车型公告(工信部第351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打响固态电池产业化“第一枪”。当前,东风公司正着眼第二代、第三代固态电池,以及自主陶核电芯开发,布局固态电池全价值链技术生态,全力打造东风固态电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东风风神E70固态电池车下线
全球首发 东风固态电池车打响产业化“第一枪”
自2018年起,东风公司就成立固态电池项目组,开展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系统技术研究。2019年7月,第一代固态电池系统开发完成。次年6月,成功开发第一代固态电池系统的整车。
2022年1月,由东风公司与赣锋锂业合作开发高比能固态电池,成功在东风E70搭载,并在工信部获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第五十一批),获得免税许可。这是国内首款获得免税许可的固态电池乘用车,同时也标志着东风公司率先迈入固态电池乘用车量产时代新纪元。
▲2021年11月,东风-赣锋固态电池示范运营启航
与此同时,首批50台车在江西省新余市交付展开示范运营,成为全球首个固态电池车示范运营项目,率先打响了固态电池产业化“第一枪”。不仅如此,在全国范围内,东风公司首次将固态电池技术推广到新能源汽车平台上,并且在量产后进行了批量化示范运营工作。
目前,东风公司已完成小批量固态电池整车开发、试制及运营。50台搭载固态电池的东风风神E70已在浙江、河北、江苏、广东、湖南、江西等6省10地开展示范运营,运营里程超50万公里,进一步证明了东风固态电池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产业化可行性。
▲2022年1月,东风-赣锋高比能固态电池E70示范运营车全球首发
“2022年,国家重点专项项目,都有与固态电池相关的重大支持项目,从国家层面也期待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速,东风固态电池技术致力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前瞻研究中心高级研发经理刘敏博士说。
高比能、高安全 整车续航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
什么是固态电池,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安全性、续航里程、成本等方面有哪些优势?
传统锂离子电池一般由正极、负极、电解质以及隔膜四大核心部件组成,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了传统锂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并且在高比能、高安全性、长寿命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高比能固态电池系统
拿安全性来说,东风第一代固态电池车采用高比能固态电池,通过特殊开发技术掌握了固态电池安全性设计的关键,并顺利通过了包括单体穿刺、挤压变形、高温等在内的167项严苛测试,电池安全优势突出。
同时,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能兼容液态电池工艺80%以上,因此尽管性能提升,但在产业链结构及成本等方面与相同体系液态电池相当。固态电池在整车上的应用,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同时,极大程度缓解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安全焦虑。
▲东风风神E70固态电池车
2022年8月,在中国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营暨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专项赛上,刘敏博士牵头的东风《车规级固态电池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从65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创新组全国银奖,擦亮中国自主芯品牌。
东风公司正在研发的第二代固态电池,在高安全性的基础上,还具备更高能量密度的特点,“预计2024年上半年可实现量产搭载,届时整车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
布局全价值链技术生态 打造东风固态电池原创技术策源地
新能源汽车是东风科技创新“跃迁行动”的重点,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里,动力电池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
目前,东风公司正通过固态电池关键核心材料研发、固态电芯配方及工艺设计开发、高比能固态电池产品开发,以及固态电池智能化工厂建设,着力打造东风固态电池原创技术策源地。
▲350固态电池电芯
“前期,大多数主机厂都聚焦动力电池的应用研发,但东风的新能源跃迁要打破这种研发模式,深入技术全价值链,以及核心自主技术的突破。”刘敏介绍。东风公司还会对电芯内部的核心材料、核心工艺、核心关键技术进行解析,通过自主突破、自主掌控,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迭代和市场化推广应用。
事实上,在整个技术链里,东风公司不仅在车端有着雄厚的产业化基础,同时也积极统筹国内一流的上游企业、高校、研究院等研发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固态电池技术科学问题及产业化难题。
据了解,东风公司研发团队正围绕自主固态电池开发,构建陶核电芯技术品牌,布局固态电池全价值链技术生态,以支撑新能源自主事业的跃迁,为东风达成“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