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与梦想——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
发布时间:2019-05-31 05:53来源: 网络整理——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部大楼。
2018年,中车株洲所城轨牵引系统订单突破一万套规模。
装载株洲所牵引和控制产品的复兴号高铁在京沪线上奔驰。
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电气产品制造基地。
株洲所自主首创的智轨电车。
1959年,株洲所初创时的办公地址。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姜杨敏 李伟锋 李永亮
初夏的田心,绿意勃发。中车株洲所内,车间动静有制、员工忙碌有序,交响出一曲催人奋进的工业赞歌。
一曲激荡60年,三代传承展芳华。
新中国波澜壮阔70年,中车株洲所三代创业者薪火相传,从高处谋,往实处干,以舍我其谁的魄力、一往无前的勇气、洞见未来的智慧,劈波斩浪,铿锵进阶,演绎了属于中车株洲所人的蝶变传奇,抒写了关于中国梦的壮丽诗篇。
筚路蓝缕,负笈追梦
交通强国,新中国百废待兴最重要的“历史课题”之一。
1959年6月5日,原铁道部一纸“部令”,株洲所宣告诞生,由此翻开了中国电力机车研制的新篇章。
自荒芜中崛起,在风雨中历练。
“刚来的时候,没人知道这个地方,连块牌子都找不到。”已经80多岁高龄的资深专家柯以诺,是株洲所首批电力机车专业大学生之一。在他的记忆中,初建的株洲所可谓家徒四壁,“没有独立的办公楼,没有像样的试验设备,也没有足够的经验技术。”
一张白纸画机车。短短半年时间,在32名怀揣报国之志的创业者的努力下,新生的株洲所完成了组织机构、技术队伍的初建,迅速投入到国产机车的研制中。
由此起航,中国轨道交通的列车驶向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1960年4月5日,建所不到一年,株洲所联合整车厂研制出6Y1型2号车,奠定在国产电力机车研制领域的地位;
1962年5月,株洲所第一个试验基地建立,电力机车零部件改进设计、新车试制试验迈入全新阶段;
1962年6月,1100多平方米的甲级楼竣工,株洲所有人员无场地的局面得以改变,科研人员终于有了自己的“窝”;
1964年9月,株洲所研制成功QKT1—2D型调压开关,取代原有调压开关;
1966年11月,株洲所的科研专家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硅半导体整流装置代替引燃管整流装置,在6Y1型4号车试运成功,开启国产电力机车的电力电子时代;
1967年12月,株洲所研制成功ZQ650牵引电动机,为解决牵引电机打下良好基础;
……
历史踏步向前,从设计研发韶1系列电力机车艰难起步,株洲所先后主导或参与设计研发了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中国第一台高速动车组、全球首款智轨电车等“明星”产品。
历经一甲子风雨洗礼,株洲所扎根田心,不断壮大,从寥寥数十人的小研究所,成长为百亿级规模的“庞然大物”。
今天,一支由丁荣军院士领衔,包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硕士的6000人科研队伍,接过先辈们的火炬,正朝着新的科技高峰不断攀登。
革故鼎新,踏歌前行
真的勇士,往往咬着牙踏歌前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华夏大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恢复生机。时代大潮来临,株洲所却陷入了困局:科研吃“大锅饭”、经费靠“吃皇粮”、待遇不如“卖盐蛋”、人才“孔雀东南飞”……
株洲所的决策者们认为,在时代的重要拐点,破、立共生,危、机并存。
1984年,一个后来被经济界普遍认为是“中国企业元年”的特殊年份。株洲所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打破事业“铁饭碗”、干部“铁交椅”、分配“大锅饭”、人才“铁框框”,走上了一条“自产自销”的科技体制改革之路。
革故鼎新,激活了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