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教育战线上的老兵陶和武
发布时间:2019-08-25 22:49来源: 网络整理我的老家,在江西省彭泽县定山镇东光村高屋陶,这个村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晋时期田园诗词鼻祖陶渊明后裔的居住地。受先辈影响,该村文风流传、学风盛行、家风严谨,我的祖辈就世代生活在这里。
我的家庭是一个教师世家,连续七代从教,最早可溯源至清代。解放后,我家又有三代人甘守清贫,为农村教育付出艰辛。我的爷爷以及我父亲一辈的兄弟姐妹,都曾活跃在农村教育战线。有人戏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老家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中,要么在小学,要么在初中,肯定会在某个学段会做到我家人的学生。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为当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人才。如今,我和我的爱人亦在大学任教,成为这一崇高职业的接棒者。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将迎来第35个教师节,在这样的特殊年份里,作为教师世家出身的我,出于对教育的感情以及家庭的情感,有必要用文字来追忆一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我的爷爷陶和武。他从原省立湖口师范毕业后就开始了一生从教的生涯,一辈子都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能量。
我对爷爷最初的印象从上小学后才开始,他在县里帮助编写县志,因为担心史料遗失,期间甚至还手抄了同治版的彭泽县志,在他的世界里似乎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修完《彭泽县志》后,爷爷才回农村长住,他选择独居,给它取了个雅号叫“容膝书屋”,并题写了对联:屋能容膝何嫌陋,室有藏书未觉贫。他从此醉心于自己的世界,终日与诗文为伴,自得其乐。此后的五部《容膝书屋存稿》就出自于此。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因为东光完小缺老师,又毅然执起教鞭走上讲台。当时他虽早过退休的年龄,但是教学理念却是先进的。他忧心于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轻视,他反对体罚,反对死记硬背,倡导活学活用、深入浅出和人格独立。那些家庭困难和学习后进的学生,总是会得到他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时常可以看到他走家串户俯下身子和小学生交流的情形。这个意义上讲,爷爷只不过是将办工作桌搬到了家里。
在农村,爷爷是“另类”的。爷爷本有机会选择城里的生活,而他却选择回到农村家中,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一生清贫。爷爷一辈子节衣缩食,却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以助人为乐。有一年,爷爷的小屋被小偷光顾,小偷在房内翻箱倒柜,床上床下找了个遍,并没有找到一分钱,最终发现屋里“除却新书即古诗”。
对待子孙,爷爷可谓是呕心沥血,护犊情深。他五个子女,个个上学读书成才,这在那个年代估计整个九江地区都很少有这样的家庭,然而爷爷的工资并不高,很难想象他究竟吃了怎样的苦才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在对孙辈的教育上,爷爷也是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年长的天、黎、新三位哥哥在读初中伊始,爷爷专门从九江请来刘子暎师公,专门为他们补习英语和其他课程,我们年幼的几位则由他亲自辅导,后来又请来我的二舅刘双喜,专门给我们办暑期补习班。农村的文化向来是落后的,甚至有些不良风气,精英教育的时代,教育难言公平,农村家庭孩子上大学的难度更大,所以读书无用论盛行。爷爷生怕我们受那些风气的染习,给我们讲故事、悟道理,对我们提出了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希望我们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若干年后,我们都长大成人,也陆续成家立业,离开了爷爷的羽翼。每次逢年过节放假回家,我们都会自觉去向爷爷汇报工作,聆听他的教诲和批评。每每听到我们的进步时,他都会乐呵呵笑逐颜开,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耐心开导疏通心理。
我多年前就立志考博,爷爷知道后非常开心,极力支持我的想法。2011年春节,城关完小来慰问,送来慰问金1220元,爷爷给了我1000元,并附上一张纸条,写着“慰问金成奖学金,愿孙考博榜题名”,我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