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7家医院与河北20家医院合作 优质医疗、教育
发布时间:2019-07-22 16:52来源: 网络整理优质医疗、教育资源走向共享时代 北京17家医院与河北2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推动跨省合作办学等工作将成为重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出以后,京津冀医疗、教育等服务均等化开始推进。
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京津冀医疗一体化以北京大型三甲公立医院为主体,与河北、天津的二级医院和民营三级医院进行合作。截至去年年底,北京17家医院与河北2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三地教育一体化也在积极推进,在2020年前,三地将通过“手拉手”、建联盟校等形式组成100余对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的帮扶。
“看病不再跑北京、天津了”
“以前不敢收的病人敢收了,不能治的病能治了。”这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合作5周年时,燕达医院院长李海玲在接受《河北日报》采访时的一句感叹。
“看病不用再跑北京、天津了,家门口就可以就医”,这也是来自燕郊人民的心声。在河北燕达医院与朝阳医院合作的5年来,燕达医院门急诊量增长近4倍,手术量增长257%。2018年12月,燕达医院成为河北省首家获批的民营三甲综合医院。
时间倒回到2014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政策的扶持下,河北燕达医院成为与北京朝阳医院开展合作的首家异地医疗联盟医院。紧接着2017年1月,燕达医院与北京医保系统顺利连接,成为北京医保首家异地结算单位。截至2019年1月,在燕达医院享受北京基本医疗直接结算的门诊患者近10万人次,让燕郊人体验到“在家门口就医”的便利。
除燕达医院外,5年来,北京与河北唐山、张家口等地区医疗卫生合作项目有效运转,北京17家医院与河北2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3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296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155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
事实上,北京朝阳医院与燕达医院的合作只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一个缩影。据新华社报道,截至去年年底,京津冀三地的重点医疗项目合作持续推进,先后启动和实施了北京-曹妃甸、北京-燕达、北京-张家口、北京-承德、北京-保定等多个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通过五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的开展,将不断提高北京燕郊以及北京西北、北京东北、北京西南方向四个重要节点城市和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三地教育联合:“1+1+1”大于3
“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多样化的办学方式使得京津冀三地的优势教育资源实现互联互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教育互联也成为老百姓增加获得感的重要内容。
早在2014年,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到河北省考察。随后两年,三地教育部门的互访互联常态化,2015年3月,天津市教委到河北省考察;2016年5月,河北省教育厅回访北京市教委。
2017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下称“规划”)出台,京津冀教育协同有了明确的纲要和发展目标。其中,10项内容成为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点:教育领域非首都功能疏解合作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津冀毗邻地区教育统筹发展项目、京津冀基础教育合作项目、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项目、教育对口帮扶项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项目、高等资源共享项目、教育协同发展科学研究项目、职业教育统筹协作平台建设项目。
2019年1月,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明确指出,今年,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将加强对接协作,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走向深入。其中,推动跨省域合作办学、试点教师资格、职称职务互认等工作成为重点。
在三地政府的推动下,2014年至2019年间,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正式实现招生;河北省6所交通类职业院校加入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在天津市武清区成立……这些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使得更多的学生受惠。
医教帮扶
2015年,积水潭医院打造崇礼县创伤医院;2017年3月25日,张家口市第四医院新院区正式挂牌“北京同仁医院张家口市合作医院”;201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成立。
2015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与保定市卫生计生委签约,正式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二甲),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首家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医院。
北京市房山区教委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廊坊市固安县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