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大片区” 下足“绣花”功夫 ——白银景泰县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19-07-18 04:23来源: 网络整理原标题:聚焦“三大片区” 下足“绣花”功夫
——景泰县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蔬菜大棚内,工人查看蔬菜长势。景泰县抢抓“三变”改革机遇,积极发展温室蔬菜产业,助力精准扶贫。(资料图)
草窝滩镇千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人为养殖的黑毛驴添饲料。景泰县以“6+5”产业扶贫为抓手,发展壮大特色养殖。(资料图) 图片由甘肃日报通讯员 俞宝荣 拍摄
“搬进了新房,入股企业还有分红”“发展设施养殖,我的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近日,在景泰县草窝滩、上沙沃等乡村,村民们欣喜于精准脱贫带来的新变化。
景泰县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重点县,2013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万户,主要分布在县域内的干旱、盐碱、风沙“三大片区”。
近年来,景泰县聚焦“三大片区”,狠下“绣花”功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地生根,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经过不懈努力,到去年年底,景泰县累计脱贫7748户3.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15%降至7.69%。今年,全县力争再脱贫3810户1.3万人,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9755元。
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通讯员 俞宝荣
一
景泰县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全县现有农作物播种面积约65万亩,有27万亩耕地受到盐碱化侵害。
“这里以前变成了盐碱地,不要说种庄稼了,连草都不长。”今年60多岁的草窝滩镇长城村村民陶知金,目睹了当地盐碱化侵害土地的过程——不到30年时间,大片的水浇地变成了盐碱地,再也种不成庄稼了。
为有效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近年来景泰县按照“井排结合、综合治理”的思路,全面推进盐碱地治理,投资1.23亿元的草窝滩片区治碱排水工程以及投资2200万元的排碱隧道工程已竣工使用。在治理盐碱地的同时,当地干部群众探索总结“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模式,打造了五佛现代渔业、盐碱水流水养殖、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鱼虾生态混养、休闲渔业等5大产业园区,受到有关部门、单位的充分肯定,中国水科院渔业工程中心景泰分中心建成投运。
除了盐碱危害区,干旱山区、风沙区也是景泰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啃的两块“硬骨头”。
景泰县在干旱片区大兴水利,针对正路、寺滩等4个乡镇干旱少雨、水源不足的问题,投资3.74亿元实施寺滩引水工程、正路引提灌工程、黄崖坝上水工程及土地整理项目,谋划实施永泰川农业灌溉引水工程等四大“旱变水”工程。同时加快发展戈壁农业,推进现代农业持续转型升级。同步配套的高效节水设施可满足13.54万亩耕地灌溉需求,带动5931户2.3万人脱贫致富。
景泰县在风沙片区实施生态建设,着力打造风沙线上的生态屏障。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红水镇、漫水滩乡,坚持“生态立县”战略,通过发展经济林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公益林108.7万亩。发展枸杞、梨、文冠果、大枣等特色经济林2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2.6%,林业总产值达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业经济贡献率达到30%以上。
二
产业扶贫是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景泰县深入实施产业扶贫行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理布局、提高收益、促进增收”的思路,切实发挥产业支撑带动作用。
冬日,在草窝滩镇聚缘农林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蔬菜基地,座座大棚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青石墩村村民段海成正在大棚内仔细查看蔬菜长势。
段海成退伍后来到蔬菜基地打工,通过两年的学习积累,逐渐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后来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的支持下,他自己建起了温室大棚。
“现在我建了自己的蔬菜大棚,每年可以出两茬菜,年收入可以达到五六万元。”段海成笑着说。
景泰县在支持壮大产业发展上下足功夫,结合乡村振兴、“三变”改革,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戈壁农业实施意见》《“6+5”产业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在巩固条农、红砂岘等省级农业示范园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新疆润丰、海升胡萝卜、华达戈壁农业、上沙沃渔业、正路高原夏菜产业园等五大农业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