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0-09-10 09:55来源: 未知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变革的加剧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健康困境,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不断涌现。吸烟、过量饮酒、宅在家里、熬夜上网、手机依赖、缺乏运动、如何减肥、如何看待并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
大众对健康的理解:过去人们将健康主要限定在生理方面,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也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身心健康”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对健康的理解涉及到了心理的层面。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解释: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的《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重新阐述了对健康的解释,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当人体在这几方面同时健全,才算的上真正的健康。
心理学家对健康的解释:美国学者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代表了现代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健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现实可能状态下获得最佳完善感,尽管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完全健康水平,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最佳健康水平,这种健康水平包括生理方面、社会关系和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
美国学者杰拉尔德·格林伯格1994年提出“健康—疾病连续体”学说。他将健康分为5个水平,分别为:死亡、疾病、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健康、情绪和精神水平的提高、最佳健康水平。死亡和疾病是消极的健康水平,是人们要避免的;在一般生理健康水平以上的情绪和完美是积极的健康水平,是人们健康追求的目标,而且这种积极的健康追求是无止境的。格林伯格用“健康—疾病连续体”分析健康水平。死亡是和健康对立的概念,是人们要避免的根本目标。世界上的很多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组织、世界红十字协会等,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避免人们的死亡,并对濒临死亡的人们提供帮助。疾病是仅次于死亡的一种不健康状态,这里主要指生理方面的疾病,是人们要避免的状态。很多行为与疾病有关,因此如何通过改善环境和行为避免疾病的产生,是健康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生理健康主要是指人们的体质,是人们对疾病的敏感性,主要与人们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关。情绪和精神水平的提高这是健康的心理层面,是健康的高要求,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有正常积极的情绪状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这是人们健康的目标。最佳健康水平—完美是指身心的完美结合,是人们无法完全满足的需要,但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理想的健康目标。
我国学者认为,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健康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组成,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健康的特点:稳定、和谐、变化性、稳定指这种健康不是暂时的,必须保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没有太大的起伏。经常处于疾病状态、经常产生心理冲突、经常表现出人际关系问题等,都不能算是健康。和谐指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和谐一致。有些人体格健壮,但是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是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不和谐,也不是我们理解的健康。变化性指健康是一种状态,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努力可以改善的。如果生活缺乏自律,行为放纵,健康状态就会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