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中国无需野味来撑场面
发布时间:2020-03-06 05:28来源: 网络整理中国地大物博,生物多样性繁盛,各种珍馐美味,层出不穷,中国人也特别喜欢在“吃”字上下功夫。山间小路上,偶遇到一两只野生动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怎样能把它抓住,然后呼朋唤友用尽各种办法烹饪,来一场饕餮盛宴。其实,也无怪乎人们有这样的第一反应,一是中国以往物资匮乏,偶然来点山货,自然是不多得的珍馐美味,二是中国自古有“食疗”之传统,药补不如食补,山海之间各种珍奇异兽均是增补之药,补气之方。猴脑的滋补、虎骨的壮骨、蛇胆的驱虫祛疾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功效,更别提现在日益增多的野猪、果子狸、野生蛇类这类常见的动物了。
“茹毛饮血”的时代,人本就是靠猎取野生动物为食,就像苏轼在《闻子由瘦》诗“土人顿顿食诸芋,存以熏鼠烧蝙蝠”中所述,偏远的地方生产落后,需要以野生动物来补充蛋白质,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当今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物质供给有了保障,市场上各种饲养的肉类、蛋类已经琳琅满目,再也无需野味来补充那一点可怜的蛋白质了。现在食用野味,除了是长期养成的餐桌陋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心理作用在作祟。期许一碗蛇羹能够带来一点食疗的效果,希望一锅穿山甲能够给自己攒一点小小的谈资,也渴望一盘熊掌够满足下自己那一丝可怜的猎奇心理。殊不知,野味,不仅仅可能是保护动物,更可能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满足了口腹之欲,却打开了恶魔的枷锁,一时间,人间恐慌,谈毒色变。2003年的非典、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2019年埃博拉疫情都是全球人民的切肤之痛,均是人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恶果。今年的新冠肺炎更是来势汹汹,虽还没有确定最终病毒来源,但目前种种迹象均指向了野生动物。
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立法的方式促进野味陋习的革除,是法治的底线。立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具体落实上也要长效管控。从食谱中划掉“野味”这一项,必须斩断野生动物“灰色产业链”,管住源头,定出规矩。让贪食者有所顾忌,让滥食者心有余悸。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依靠群众全面发动,在不捕杀、不食用、不买卖的基础上,形成舆论优势鄙视野味爱好者,护好禁食野味的红线,彻底从文化上根除“野味进补”的意识。
中国自古以美食大国自称,其食材的多性、菜系的多变、口味的繁杂,均是无人匹敌,我们已经有了以猪、牛、羊、鸡、鸭、鱼等等各种饲养的肉类食材,凭借这些一样能够创造出令人佩服的味觉体验。各种合法的食材已经能够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味觉体验,何必再将手伸向未知的野味呢?中国的美食缺了野味这一项更能熠熠生辉。追求舌尖上的文明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建设绿色中国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