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且治愈:东亚美食电影的生态解读
发布时间:2020-01-09 11:36来源: 网络整理近年来,吃播在东亚三国(中日韩)颇为盛行,涌现出木下佑香、大胃mini、兴森一家、耳机哥、奔驰哥等知名博主。与此同时,电影、电视领域也出现了一波以美食作为主要卖点的作品。2014年,根据五十岚大介的同名漫画改编的日版《小森林夏秋篇》,转年《小森林冬春篇》上映,2018年韩国对其进行了压缩和翻拍。2009年、2015年、2016年,日本、韩国、中国相继改编、拍摄了安倍夜郎的同名漫画《深夜食堂》,其后2015年松冈锭司、2019年梁家辉又拍摄了电影版。此外,知名美食IP《孤独的美食家》也被广泛改编与翻拍。除了明星IP相继被开发外,其他美食电影、纪录片也层出不穷。
《小森林夏秋篇》海报
东亚三国对美食电影如此感兴趣,一方面因为三国同属汉字(儒家)文化圈,共享相近的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是修齐治平成长路线的起点;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个体的情感与乡愁无处安放,美食的色、形、意适合影像化处理,美食电影成为慰藉都市人漂泊心灵和孤独灵魂的一副良药。
东亚美食电影的故事类型
日本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电影有《小森林》《海鸥食堂》《南极料理人》《蜗牛餐厅》《澄沙之味》《街角洋果子店》《乌冬》等,韩国主要有《妈妈的笔记本》《食客》《厨房》,而中国美食电影的历史由来已久,从香港的《伙头福星》《金玉满堂》《食神》,到台湾的《饮食男女》《总铺师》,再到大陆的《烟花三月》《蟹蟹侬》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等流行数年的美食纪录片。总体来看,东亚美食电影主要有都市逃离、擂台比武、家庭伦理三种故事类型。
《小森林冬春篇》海报
东亚美食电影中最典型的故事模式是“都市逃离型”。此类故事的主人公被高成本、快节奏、碎片化的城市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调整自己撕裂的情感状态回到乡村,顺应天时,亲近土地,靠耕种农作物炮制美食,在美食中寻求慰藉,重拾心灵的平衡。如《小森林》《幸福的面包》等。
第二类故事为家庭伦理型,以日本的《妈妈,晚餐吃什么?》、韩国的《妈妈的笔记本》以及中国的《饮食男女》为代表。家庭伦理型故事在影片初始阶段面临家庭成员的离世、生病、疏离等情感困境,通过回忆、复制亲人食谱或不断举行家宴来促成家庭和解,弥合成员之间的裂隙,治愈内心的创伤。
《深夜食堂》剧照
第三类擂台比武型的故事较为特殊,一般只出现在华语电影中。这一类故事与武侠小说类似,主人公遭遇个人困境后被迫承担责任,在经历了一系列成长与提升后参加美食比赛,最终往往以普通食材和简单菜品获得胜利,比如《食神》中的黯然销魂饭、《总铺师》中的番茄炒蛋、《金玉满堂》中的豆腐、《决战食神》中的一碗面等。擂台比武型故事虽然看起来颇具传奇色彩,但其实可以视作为家庭伦理故事的变种,宣扬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境。因为美食真正的意义不在于食材昂贵、制作工艺繁复,更重要的是情感——为谁做、和谁吃、用心否。
东亚美食电影的生态观
东亚三国在饮食上各有侧重和差异。中国讲究调和之味、调和之美,对于食材无所偏执,文化上包容、和谐、顺其自然;日本注重食物本味,喜食海鲜、冷食,主食稻米、口味清淡,讲究造型,追求视觉的美感;韩国好食辣的食品和腌制食品,认为要食“五味五色”,即由甜、酸、苦、辣、咸五味和红、白、黑、绿、黄五色调和而成。三国饮食文化虽不尽相同,但美食电影中表现出的对土地的亲近、对女性的推崇和对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视却与“生态”理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