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實錘!《中國地名大會》揭秘美食背后的中國智慧
发布时间:2019-12-09 19:32来源: 网络整理作為地方歷史的“見証者”,地名既反映了當地的歷史變遷,又承載著當地厚重的傳統文化,還折射出了當地人從古至今的非凡智慧。12月7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四期節目,便帶領觀眾從地名出發,發掘“最智慧”的中國。
節目中,點評嘉賓康震、胡阿祥,與特別出題人陳紅彥、王震華、姜薪、張魯新,為觀眾解讀了地名背后所蘊涵的各種中國智慧。從傳說中發源的安徽淮南八公山和湖北神農架林區,一個因豆腐的發明在中國的烹調史上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另一個則因“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奠定了中醫“注重實踐經驗”的導向﹔同樣因職能而命名的江蘇高郵和山西運城,一個承擔了信息傳遞職能,另一個則承擔了食鹽運輸職能﹔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的成都椒子街,見証著中國古人的經濟智慧﹔因星宿命名的湖南婁底和故宮舊稱“紫禁城”,則分別對應著二十八星宿的婁星、氐星和紫微垣,展現了古人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另外,還有因地理位置命名的河北邯鄲,寄予了“保衛大都,安定天下”寓意的河北保定,因文化遺存命名的西安雁塔區等等。每一個地名背后,都有著一段特別的誕生故事,也都訴說著中國智慧的奇跡。
豆腐、面條從這裡來?網友點贊美食背后的中國智慧
“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
聖賢典籍,浩如煙海﹔四大發明,寰球共享。”回望歷史長河,中華文化始終走在世界前列,而中國人的智慧亦是如此。作為一個美食大國,泱泱中華運用在食物上的智慧也令后人受益良多,本期節目就通過地名回溯了豆腐和面條這兩種享譽世界的美食最初的歷史。
安徽省淮南市境內的八公山得名於漢代淮南王劉安及其八個門客得道成仙的故事,也正是因為劉安等人在煉丹過程中無意間讓豆漿接觸到了鹵水,才由此產生了豆腐。而面條的發明雖然在世界上一直都頗有爭議,但從青海海東喇家遺址中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面條遺存,幾乎可以給“面條中國造”一記“實錘”。
無論是從煉丹術中“無心插柳”提煉出制作豆腐的方法,還是在新石器時代就發明出面條這樣延續數千年的食物,無疑都是中國智慧在生活實踐中的偉大結晶。節目中,康震將兩種美食的誕生史娓娓道來,引來不少網友點贊,還有網友笑言:“煉個丹能‘煉’出豆腐,四千年前就吃上了面條,有時候真得感謝老祖宗們的智慧,給我們帶來這麼多好吃的。”
科學家揭秘從“地”到“天”的鐵路建設“奇跡”
從計劃修建到建成通車,被譽為“天路”的青藏鐵路堪稱世界鐵路修建史上的一座豐碑。建設過程中,修建人員面臨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每一項都讓人望而卻步,然而中國人民卻依然憑借著無比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這項幾乎不可能的世界奇跡。
節目中,青藏鐵路凍土科學家張魯新向觀眾分享了建設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冷卻地基,即把20到30厘米的塊石砌筑成一個塊石層,以起到降低溫度的作用,保証青藏鐵路的安全運行。此外,青年科學家夫婦劉醒辰、崔新也在現場科普了由中國現代工程師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以及其對京張高鐵的建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中國智慧的升級和傳承,也令康震感慨道:“這種核心的研發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創新力。尤其是現在,你到底有多少核心科技,到底有多少自主研發的能力,你這個民族就能走多遠,就能走多高。”
張瀟為彌補遺憾拼盡全力成新晉“表情帝”
當然,不僅隱藏在地名文化下的中國智慧讓人大開眼界,本期節目的競賽也令人大呼過癮。節目中,來自河南洛陽的核電工程師李科、河北石家庄的博物館講解員張瀟、浙江杭州的在讀研究生吳科杰從70名選手中脫穎而出,與上期冠軍王悅笛進行精彩比拼。其中,李科和張瀟都是第二次站上舞台中央。但不同於李科連續兩期沖出70人團,張瀟在這次晉級之前沉寂了整整兩期。在採訪中,張瀟首次剖白了自己這幾期的心路歷程,“我是第一場第一關的第一名,所以我其實對於第二場是很期待的。但是第二場發揮特別差,第三次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