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美食 >

外國人拍中國美食,必打卡四川

发布时间:2019-10-23 20:25来源: 网络整理

    由《舌尖上的中國》引發的美食紀錄片熱潮經久不息。從《風味人間》《人生一串》,到《風味原産地》《宵夜江湖》《早餐中國》……觀眾跟隨這些美食紀錄片的鏡頭深入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城市和村莊,大街和小巷,尋找屬於自己的美食記憶,也了解其他地方人們的平常滋味。

  近期播出的《奶奶最懂得》更別具一格,是由會説中文的英國小夥兒大米深入中國偏遠但美麗的村落,跟當地的奶奶們學做傳統美食。第二集播完後,有觀眾還反映看感動了。其實,從外國人的視角拍中國美食,《奶奶最懂得》不是第一個。1980年日本岩波映畫製作所拍的《中國的食文化》,至今仍被中國觀眾津津樂道。這部紀錄片用寫實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北京、廣東、四川、江南四大區域的代表性美食。

  近年來隨著世界文化交流增多,tvN、BBC、CNN等國外電視臺紛紛加入了探尋中國美食的行列,《街頭美食鬥士》、《發現中國:美食之旅》、《上海之味》,甚至《安東尼波登:未知之旅》也曾兩度到中國拍攝。

  外國人視角拍的中國美食紀錄片,都有什麼特點?首先,帶主持人基本是標配;其次,四川是他們比較偏愛的拍攝地點。

  主持人是標配

  中國的美食紀錄片,不論是力圖呈現全貌的《舌尖上的中國》,還是專注某個領域的《人生一串》,都是用鏡頭和旁白敘事,極少出現主持人的角色。但對於外國人視角拍攝的中國美食紀錄片,主持人基本是標配。

  2012年BBC拍攝的《發現中國:美食之旅》,由主廚譚榮輝和華裔主持黃億帶著觀眾在中國的北京、四川、雲南、廣東、台灣遍尋美食;2016年BBC出品的《上海之味》,則由著名英國美食家Rick Stein帶著攝影機的鏡頭來到上海。在品嘗地道上海菜的同時,他還走進漁村、老城區、海鮮市場,以一個英國人的視角,領略並解讀他眼中的上海文化;2018年tvN拍攝的《街頭美食鬥士》第一季,八集裏有三集都是關於中國美食的內容,韓國著名美食主持人白鐘元在成都、哈爾濱走街串巷,品嘗街頭美食。《街頭美食鬥士》第二季今年9月底開播,預告片透露白鐘元第二集要去西安;被全世界諸多美食紀錄片製作方當做標桿的《安東尼波登:未知之旅》,因為主持人安東尼波登患抑鬱症于2018年自殺離世,已經成為絕唱。該節目2014年的第四季和2016年的第八季,安東尼波登分別探訪了上海和四川的美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中國的食文化》是沒有主持人的。《中國的食文化》一共五集,分別介紹了北京、廣東、江南和四川這四地的飲食文化以及中式料理的烹飪技藝。以現在的眼光看,當年拍攝美食紀錄片的手法相當樸實,樸實到了刻板的程度。描述菜肴製作方法完全是技術派,廚師怎麼做就怎麼拍。正因為這種客觀寫實的風格,《中國的食文化》不僅是美食紀錄片,更是一部中國八十年代風貌的紀錄片。片中,北京雙職工家庭很多,因此大家早餐都到小吃店解決。隆福寺小吃店的豆漿、焦圈、油條、豆腐腦、豆汁兒供不應求,如今這種景象早已消失不見;廣州的菜市場生猛得令人咋舌,蛇、貓、果子狸、貓頭鷹什麼都有賣;當時的川菜一點也不講究擺盤,粗獷豪邁但仍追求百菜百味。

  拍攝地偏愛四川

  外國人視角拍攝的中國美食紀錄片,到訪頻次最高的地點是四川。《中國的食文化》裏,四川和北京、廣東、江南各佔一集;《發現中國:美食之旅》裏,四川也是五個拍攝地之一。

  去年在B站備受歡迎的《街頭美食鬥士》,白鐘元第一集就去了成都。全劇最經典的一個鏡頭就是——他在午餐高峰時段,到街頭小攤點了一份隆江豬腳飯,吃到一半覺得免費泡菜太好吃決定起身再去拿,回來卻發現老闆以為他已經吃完,就把他飯菜全部收走翻臺了。白鐘元只能一臉無奈苦笑,一個人吃飯太難了。

  《安東尼波登:未知之旅》對四川美食的呈現尤其精彩。安東尼波登連續安排麻辣十足的川菜捉弄好友艾瑞克裏佩爾,讓他辣得眼淚直流,嘴巴冒煙,然後又帶著他品嘗了並不那麼麻辣的精緻川菜,還和廚師學校的學生一起學做魚香肉絲,被老師批評“切太粗、炒太老”。最令人回味的一幕,是安東尼波登和扶霞鄧洛普(《魚翅與花椒》的作者)在川菜大廚蘭桂均的“玉芝蘭”餐廳品嘗精緻川菜時的一番對話,始於美食,終於文化。

  扶霞告訴他們:“川菜不是只有辣和麻,更重要的是複合味,就像法國料理的醬汁。”扶霞認為,中餐是最被低估的菜係。西方人喜歡吃中國菜,一般認為中國食物好吃便宜,老實説有點沒價值。但中國菜還有很多面貌,從最高檔的宴席,到豐富的農民食物,街頭小吃……真的可以稱之為美食文化。安東尼波登説:“你似乎憑一己之力提出這個美麗的論點:西方人應該違背他們的天性,敞開胸懷接受川菜這種全新的料理體系,這種一開始很難接受、非常微妙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