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地区食材“变身”上海餐厅公益菜 这些美味
发布时间:2019-08-29 17:29来源: 网络整理东方网记者程琦8月29日报道:近日,你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注意到菜品里的青稞了吗?你发现他们已经成为餐厅里的主打菜品了吗?东方网记者获悉,来自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等7个省区市20个地州市的食材已“变身”成了15款公益菜品登上了上海的餐厅。
西藏的青稞,新疆的巴旦木,云南宣威的火腿、铁脚麻鸡、五彩米等质朴的扶贫食材,在大董、胖哥俩、圆苑、乐乐茶、永和豆浆、云海肴等上海餐厅的创新“演绎”下,变成了青稞藜麦沙拉、虾汤青稞面、青稞刺参、紫薯青稞爆珠豆浆、汽锅鸡等深受都市白领阶层喜爱的菜品。
“虾汤青稞面真的不错,青稞面清香爽口、海鲜鲜甜入味,两者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的口味。”胖哥俩是此次创新扶贫菜的企业之一,其董事长张灵瀚告诉记者,扶贫菜一上菜单,就备受好评,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欢迎。
缘何扶贫菜能够登上上海的餐厅?上海的餐厅又是怎样将其创新成适合消费者的口味的呢?这背后却有不得不说的故事。
原来从去年7月份开始,大众点评必吃榜就发起了“助力高远”美食消费扶贫公益项目。该项目首创“美食消费扶贫”新模式,将对口地区农产品、贫困户、农产品供应商、餐饮商户和广大美食消费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和餐饮消费大市场连接起来,将“高远”贫困地区的绿色食材从山野田间推广到城市餐桌。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诸旖就高度评价了“助力高远”美食消费扶贫这一创新模式,“原来消费扶贫的主要工作是把食材带出山,来到城市的菜场、商超,如今,把食材变成了菜肴,往消费端又近了一步,此举是消费扶贫模式上的创新,让更多餐饮企业加入到公益行列,实现了鼓起农民钱袋子和丰富市民饭桌子的双赢。”
其实,对于“高远”地区的食材,在销路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消费者认知度不高。以藏区青稞为例,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其营养价值和风味特点,更不清楚青稞的做法。“通过‘以吃代捐’的方式,‘助力高远’项目引导消费者走进餐厅,进而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美团点评副总裁毛方表示,美食消费扶贫的效果是多赢的,消费者能知道更多美食背后的故事,餐饮商户参与公益扶贫提升品牌形象,贫困地区农户也因此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
去年10月,“助力高远”项目推出了第一期23款公益套餐,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活动期间曝光量超过2000万次,销售额逾20万元,直接和间接帮助了新疆喀什莎车及云南大理弥渡、大理剑川、文山马关、楚雄南华、迪庆香格里拉、曲靖宣威、曲靖会泽、昆明寻甸等上海对口帮扶贫困县的农产品销售。
今年则上线22款“助力高远”公益套餐。记者看到,这22款公益套餐中,部分套餐已经登上了大众点评“必吃菜”系列。大董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朝晖告诉记者,将扶贫地区的食材最终转化成消费者爱吃的一道菜,并且成为菜单上的主菜,远没有想象的容易,这其中有一个很漫长的推广和研发的过程。比如,以青稞作为原材料,首先要考虑上海的消费者接受程度如何,还要反复的试验,包括菜品的口味,营养价值,甚至还有食品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而大众点评产品总监黄涛表示,青稞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具有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的营养特征,如何将这个远在几千里外的营养食品推广到城市来,让消费者认可青稞,培养消费者扶贫的理念,甚至像藜麦、牛油果一样,把其培养成具有网红属性的食品,网络平台就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曾和奶茶店合作,推出了青稞奶茶,以试消费者的接受度,结果反响不错,而这其中,网络平台不断试错,帮助商家少走弯路。”
据悉,“美食消费扶贫”给高远地区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给助农增收。消费端的需求创造和持续增长,可进一步帮助“高远”地区供给端进行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由“输血”向“造血”扶贫转变。
以西藏日喀则江孜地区为例,随着“助力高远”餐饮合作伙伴对青稞的采购需求不断增加,对口的扶贫农产品供应商上海藏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江孜的青稞采购量也实现连年快速增长,从2017年的年采300吨上升到2019年的1500吨。2017年该公司在当地投资建立青稞加工厂,已累计缴纳税收180余万元。目前当地销往上海的青稞占整体销售量的7%,在两年前,这个数据仅有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