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美食 >

扬大“美食计”:烹出校园文化味

发布时间:2019-07-26 13:57来源: 网络整理

 
 
扬大“美食计”:烹出校园文化味  
 

■本报通讯员 吴锡平

今年毕业季,扬州大学的毕业生每人领到了两只“相思粽”,外加一张私人订制的毕业祝福贺卡。蜜枣和鲜肉两种口味,香在舌尖、甜在心头,让毕业生们临别之际,就已种下对母校的乡愁。

近年来,扬州大学持续开展“校园美食计”系列活动,通过提供亲情化、个性化的“菜单”,融洽师生感情,以爱心奉献感染学生,同时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以锻炼学生,发挥了后勤部门服务育人的独特功能。

美食第一“计”:食堂菜做出“文化范”

“好想再吃一回文汇路校区食堂的麻辣烫啊”“想念津园的汤包”……6月下旬,扬州大学官微的主题推送下,满眼都是毕业生们对学校食堂的留恋与不舍。

当“大锅菜”遇上“大师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扬州大学是全国首个开办烹饪本科专业的高校,一直被称为烹饪界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烹饪大师。在每年的校园美食文化节上,大师们纷纷走出课堂,走进食堂,与师傅们切磋厨艺,比学赶超。

美食节上,烹饪专业的学生或表演食雕艺术,或展示精湛刀工,或演绎翻炒技艺,一场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让师生们流连忘返。同时,普通师生也可以走近灶台,一试身手,做出人生的“第一道菜”。

此外,学校还开设一年一度的“食香课堂”,邀请食堂师傅走上讲台,讲述餐饮知识,介绍饮服工作。前些年,学校饮食服务中心的普通员工根据流行舞曲《小苹果》改编了一首校园食堂版的《小平锅》MV,食堂大叔大妈们在操场上手拿锅铲、汤勺、平底锅,激情热舞,展现日常工作风貌,传递周到服务理念,一下子爆红网络,5000多名师生转发评论,在校园里刮起一股强劲的“食香风”。

美食第二“计”:特色项目秀出“人情味”

每天的饭点,走进扬州大学各校区的食堂,电视屏幕上都会播放一部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扬大》,讲述食堂师傅用心做菜、服务师生的点滴故事。这是学校从事影视创作的金远等3位毕业生,专门回校制作的。

据了解,长期以来,扬州大学一直坚持为学生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饮食服务,加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使饮食服务成为师生之间的文化纽带,赋予美食文化以新的内涵。

每年新生军训,食堂员工都会将熬制好的各种口味的解暑汤送到训练场。学校常年为师生提供可口的免费汤,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扬子津校区,为让他们品尝到正宗的清真菜肴,学校专门从青海、甘肃等地聘请厨师来校,烧制地道家乡菜。为生病的学生特制适口菜肴,也是学校食堂师傅们的家常便饭。

2014年1月,刚刚在香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扬大校友吕璇专程赶回扬州,感谢母校食堂的切配菜师傅黄树亮。大学四年,正是这位普通的食堂员工,凭着一颗待学生如子女的长辈爱心,默默无闻地为她特制饭菜,照顾着她这个患有胃病的陌生学生。

学校每年举办“妈妈菜”推选活动,大厨们学习制作各地特色菜肴,并由学生点评挑选出最具家庭味的“妈妈菜”,加入到“校园美食谱”,使学生远在千里之外就能感受到浓浓家乡味。

美食第三“计”:烹饪实践拓出“新天地”

扬州著名的历史老街东关街上,有一家名叫“扬八怪”的姜糖店,每到旅游旺季,前来选购的游客络绎不绝。店主是扬州大学的毕业生汤虎,他通过在校期间的“美食”实践,毕业后改进配方、优化工艺流程,将姜糖这一消失多年的扬州传统小吃推陈出新。经过几年发展,现已在扬州开设了3家分店,“扬八怪”也已成为扬州旅游市场的金字招牌。

浓郁的美食文化催生着师生们的创新实践。学校搭建的各种美食平台,成为食堂大厨和烹饪专业学生的“训练场”和“实验室”,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先后在全国高校烹饪技能大赛、全国餐旅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际营养药膳大赛等比赛中斩获金奖、特等奖等共计50余项。

学校师生还致力于淮扬菜的传承与创新,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推广,多次在扬州素食文化博览会上展示创新成果。学校参与研发的全球首台中国烹饪机器人“爱可”(AIC)在上海世博会上一亮相,就获得中外游人的交口称赞。

《中国科学报》 (2019-07-24 第6版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