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美食 >

美食紀錄片美食是重點,故事只是加分項

发布时间:2019-07-20 14:47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美食紀錄片美食是重點,故事只是加分項

【一家之言】

民以食為天。時下,美食紀錄片已經成了紀錄片最熱門的題材之一。7月開始,視頻網站相繼推出了《宵夜江湖》《人生一串2》兩檔美食紀錄片。這兩檔紀錄片的口碑和市場反響卻各不相同,《宵夜江湖》豆瓣評分5.2分,《人生一串2》則拿到8.7分的高分。在美食紀錄片市場從“藍海”漸變成“紅海”的背景下,走怎樣的路線才能創新與突圍?拍的都是市井美食,為何兩部作品口碑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1.0階段:全景式呈現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觀眾對於美食節目的印象,大抵就是1979年央視開播的《為您服務》,以“服務”的形式向觀眾科普一些烹飪知識﹔或是央視1999年誕生、此后紅極一時的《天天飲食》——這檔節目以“飲食”為主題,通過攝影棚裡的現場烹飪,向觀眾介紹一些美食烹飪方法。無論是《為您服務》《天天飲食》,還是之后興起的一系列模仿《天天飲食》的節目,它們都屬於美食類綜藝,而不是紀錄片。

真正讓美食紀錄片一躍登上巔峰的,是2012年央視推出的、陳曉卿執導的《舌尖上的中國》。拍一部以“吃”為主題的紀錄片的想法,早在10年前就縈繞在陳曉卿的腦子裡,限於當時的條件和技術,一直未能實現。直到2011年,央視紀錄片頻道CCTV-9成立,《舌尖上的中國》這一項目得以通過,並於2012年驚艷出場,才掀起了之后的美食紀錄片熱潮。

總體而言,《舌尖上的中國》1、2季整體貫穿的一個拍攝思路是:食物實在是太美太香太好吃了——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食物不僅僅是用來“果腹”的,食物背后有人、有故事、有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既注重“吃”,也注重在“吃”背后的人與事上面做文章。它對美食的呈現是全景式的,大江南北、山河湖海,應有盡有的美食和口味﹔它對美食文化的呈現也是全景式的,背后立住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人情——經由食物這個窗口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陳曉卿本身就是一個資深美食愛好者,他懂美食,也愛吃美食,在他的整體把握下,《舌尖上的中國》1、2季縱然凸顯的是“中國”,但“舌尖上的美味”是基礎也是根本。紀錄片俯拾即是關於食物的種種科普,美食的呈現成為紀錄片的主體。雖然有人說,陳曉卿拍的美食“普通人大多吃不起”,太過高端﹔但實際上,美食既是飲食,也是文化和審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2.0階段:垂直化、細分化

陳曉卿一人就將全景式呈現的美食紀錄片推到了頂峰,后繼者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了。直到2018年,離開央視的陳曉卿再次推出了《風味人間》,延續的是《舌尖上的中國1》的模式,依舊贏得了極好的口碑。

后繼者不敢跟隨,一方面是超越的難度太高了,另一方面是全景式呈現的拍攝手法難度系數太大——費時、費人力、費錢。像《風味人間》7集,陳曉卿團隊的拍攝就歷時2年、橫跨全球5大洲、探訪20多個國家,是相當費錢的。

於是,垂直化、細分化,成為美食紀錄片可供開拓的一個方向:分區域、分食物、分類型,既可節省拍攝成本,也可以實現差異化競爭。

2016年,《舌尖上的中國2》的主力團隊就制作了一部《尋味順德》,專注於廣東順德地區美食的挖掘,風評極好。《尋味順德》未能出圈,真正讓垂直化美食紀錄片成為“顯學”的,是2018年B站出品、陳英杰等人執導的《人生一串》。

《人生一串》1、2季挺“聰明”,他們在茫茫“紅海”裡找到了一片“藍海”,一個專題6集都用來講烤串。第一季攝制組從32個省份近500家店中篩選了30多家進行拍攝,素材豐富,為我們詳細梳理了圍繞燒烤的方方面面問題:除了烤,還有哪些做法?都有哪些食材?全國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燒烤?“國內首檔呈現國人燒烤情結的專題片”的稱呼,名副其實。

地域美食有人做過了,某種具體的食物有人做過了,《早餐中國》和《宵夜江湖》找到新的切入點是一日三餐,不同的時辰有不同的飲食特色。像《早餐中國》每集介紹一個地方的一間最受本地人歡迎的市井早餐店,由此也構建出了一個美食圖譜和美食中國。《宵夜江湖》則以沈陽、西安、武漢、重慶、杭州、南寧、廈門、廣州八個城市的宵夜美食為介質,勾勒出不同城市的品格,以及一幅幅夜市生活圖景。

值得一提的是,垂直化、細分化式紀錄片雖是小投入辦大事,但跟全景式美食紀錄片相比,它也有一個同質化的弊端,拍的都是大排檔、小餐館、路邊攤。有市井氣、很生活化,但審美感不足,文化的厚重感也欠缺了些。

沒有了美食,也就丟掉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