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美食 >

揭开全球美食的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0-06-11 18:53来源: 网络整理

  “风味”是什么?是弹跳在舌尖上的味蕾颤动,还是贮藏在阡陌中的乡风民俗,亦或是遍及全球的自然珍馐?它如谜团般不可名状。近日,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在浙江卫视与腾讯视频同步播出,从风味美食中探寻隐匿其后的质朴人生、文化基因和世界图景,为观众带来一场诱发味觉冲动和文化哲思的视听盛宴。

  品尝朴实的人生况味

  纪录片往往在“纪录”与“创造”间探索融合,旨在保证客观记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观众提供创造性体验。《风味人间》的编创团队走遍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走进美食缔造者的真实生活,通过融入朴实无华的鲜活故事,零距离探访美食的奥秘,感受生命的回甘。

  一方面,美味纪实离不开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正如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中所言,“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美食纪录片的生活琐事大概就是走进寻常百姓家和胡同街巷里,寻找朴实无华的熟悉味道。在《鸡肉风情说》一集中,摄制组在漫长冬日中走访一户农家,老两口为迎接数日未见的外孙女,捉鸡、杀鸡、炖鸡,忙里忙外,不亦乐乎。自家庭院的走地鸡和东北山林的草蘑,在农村老家的地锅里造就了一道家常菜的质朴华彩。

  另一方面,生活影像融入富有戏剧性和冲突感的故事。在《甜蜜缥缈录》一集中,为了表现高空猎蜜的惊险刺激,摄影师被绑在两百米的悬崖上,身临其境地纪录59岁的泰克取下蜂蜜的过程。镜头中的他徒手攀爬悬崖,脚下是深渊峭壁,手中只有细绳藤梯傍命,他用烟雾驱散蜂涌并小心躲开火点,以最快的速度割下蜂蜜。整个过程用特写、近景和全景镜头进行全方位展现,屏息凝神的紧张感扑面而来。终于,下梯落地,泰克与家人共享甜蜜晚餐。在一张一弛的叙事节奏中强化了纪录的故事性,让人对百态人生和甜蜜滋味肃然起敬。

  贴近生活的叙述是美食纪录片近年来的创作趋势,这在《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人生一串》等中均有体现。这种生活化叙事来自于对焦“一箪食一瓢饮”的片刻琐事,以小见大地将影像、美食、生活与人生勾连在一起。

  串联时空的传承味道

  美食纪录片的神奇密码在于用影像跨越空间的阻隔,穿梭于时间长河中,搜集藏在食物里的文化基因,呈现为传承的绵延味道。

  莫言曾语:“日子越久就越旧,越旧就越舍不得丢掉。”食物,恰似存贮于街头巷尾的旧时光,平淡无奇却不可或缺。正如阿尼塔家的胡姆斯一般,历经七十余年的动荡岁月,依然秉持犹太传统的烹制方法,将鹰嘴豆的佳肴做到唇间留香,心中留念,为聚居此地的阿拉伯人敞开唤醒晨光的空间;又如淮北平原的“烧鸡马老二”,面对食品工业的流水线诱惑,依然固守古法烹制繁琐的符离集烧鸡,数十年如一日地油炸、炖煮、焖制,传统工序悉数不减。聚焦食物传承是美食纪录片审视文化承继问题的焦点之一,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和食:千年美味传奇》和《孤独的美食家》对此曾有过探讨。风味,是家族的纽带和文化的传承,是地道的执拗味觉。

  人口流动,无意间实现了味道的空间流转。在《酱料四海谈》一集中,香港深井村的华姐与五兄妹共同经营一间烧鹅铺。他们坚持着潮汕父辈的做法,使用传统炭火烹制,自制酸梅酱“驯服”烧鹅。在黄澄澄的酸梅酱中,是潮汕故乡赋予的食物基因、温暖亲情和求索闯荡的勇气。同样,城市新移民也通过锁住家乡味道勾连起身份的认同。八年前,从黔江小镇来重庆的三嬢,以经营家乡菜小馆的方式安身立命。她从黔江带来的不仅仅是黔江鸡杂的酸辣美味,还有同乡亲友在客乡打拼的宗族力量。味蕾,是最顽固的文化记忆,因为它是由味觉记忆维系的族群认同。

  在时空变化中,历史与故土的风味隐匿其间,成为文化盎然生长的奥义。

  求同存异的文化景观

  从西藏雪域到宁波盐田,从非洲到挪威,从伊斯坦布尔到马来西亚,摄制组不遗余力地从海外拍摄了大量素材,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比较,发现人类美食的奇特景观:同一食材不同地区的不同做法,相似食材不同地区的相同做法。美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折射出全球文化的求同存异现象。

  相同的食材,却各具风情。面对同一种食材,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态度。《螃蟹横行记》一集展开了一张全世界吃螃蟹的文化地图:挪威人将帝王蟹生食或略微清蒸,云南苍耳的山民用古老的“舂”制法制作一碟时令小鲜“蟹胥”,苏州厨师擅长将六月的“少年”阳澄湖大闸蟹烹制成鲜咸的“六月黄”,威尼斯的厨师巧妙地抓住秋日蟹蜕壳的瞬间炸出脆嫩的软壳蟹。多线并行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不同时令和不同品种的蟹,并配备恰到好处的烹饪方式,这就是美食带来的鲜活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