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期的症状 怎么治疗早期胃癌
发布时间:2023-08-18 16:03来源: 未知1.隆起型(I型)
肿瘤从胃黏膜表面隆起超过0.5cm,呈圆形或椭圆形,向胃腔内突出,一般在0.2~0.25cm,基底较宽,很少带蒂,边界较清楚,但稍不规则,在双重造影时,有适当钡剂涂布后加压检查,可见到环形充盈缺损,轮廓可呈分叶状,有时表面凹凸不平,使病灶呈斑片状,切线位可显示病灶向胃腔内凸出、广基和界限清楚的小充盈缺损。
2.浅表型(Ⅱ型)
可分3个亚型。
(1)浅表隆起型(Ⅱa型):隆起高度不超过0.5cm,以压迫法显示较佳,病灶表现为颗粒状突起。此型需要与息肉样腺瘤、小平滑肌瘤和迷走胰腺等鉴别。
(2)表面平坦型(Ⅱb型):无明显隆起或凹陷,双重造影检查表现为病变区胃黏膜失去其正常均匀影像,胃小区和胃小沟破坏与消失,但有一定的边界可见。此型最难与局限性胃炎或良性溃疡愈合之瘢痕相鉴别,必须做胃镜活检以获得病理诊断。
(3)浅表凹陷型(ⅡC型):其凹陷深度不到0.5cm,呈浅在性龛影,其周围黏膜纠集或中断,或呈杵状增生,龛影边缘可见指状压迹,病灶周围胃小区和胃小沟破坏、消失,不达溃疡边缘,有时也可见到胃轮廓的局限性僵硬感。
3.凹陷型(Ⅲ型)
其胃黏膜表面凹陷超过0.5cm,边缘呈锯齿状,形态不一,大多为稍不规则形。在双重对比和适当加压后可见到较浅的存钡区。由于病灶糜烂区尚有残留零星的正常黏膜,使钡剂涂布不均匀,呈“沼泽地”样改变。切线位可见在胃轮廓上出现小的突起,但与良性溃疡不同。在接近龛影处的黏膜皱襞突然中断,呈杵状或变尖或呈融合状等恶性溃疡的X线特征。
二、早期胃癌要如何治疗
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当出现疼痛加剧、发作频繁、胃部灼热、不明原因贫血等,则需警惕胃癌。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1.内镜下治疗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包括大块活检法即双管道内镜法、帽吸引式EMR法(EMR-C)即透明帽法、结扎式EMR法(EMR-L)。适应证一般为中等分化或高分化黏膜内腺癌。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有助于术后病理评估。适应证包括:①任何大小的分化型黏膜内癌,且无溃疡形成者;②分化型黏膜内癌如伴溃疡形成,则病变直径应<3cm;③未分化型黏膜内癌如果无溃疡形成,则病变直径<2cm;④直径<3cm的无溃疡形成及无血管(淋巴管)浸润的分化型黏膜下微小癌。
2.手术治疗
早期胃癌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疗效较好,术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
三、胃癌病因有哪些
1.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
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患者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3.癌前病变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四、胃癌中期到晚期多久
1.按大体形态分类
(1)早期胃癌 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胃癌,按肉眼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
(2)进展期胃癌 是指癌组织浸润深度已超越黏膜下层的胃癌,又可分为息肉型、局限溃疡型、浸润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四类。
2.组织病理学分类
可分为腺癌、腺鳞癌、鳞癌、类癌等,绝大多数是胃腺癌。按组织结构不同,腺癌还可分为乳头状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按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3种。按组织起源可分为肠型和胃型(弥漫型)。
3.按发病部位分类
可分为胃底贲门癌、胃体癌、胃窦癌等,不同部位的胃癌决定手术术式的不同。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肿瘤的生长,影响胃功能时才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但均缺乏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