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化疗方案有几种 直肠癌诱发病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6-13 14:22来源: 未知一、直肠癌化疗方案有几种
1、全身静脉用药化疗:这是直肠癌化疗方式中比较直接的方法,这种方法会使药物快速溶于病人的身体,静脉用药主要是吸收效果好,作用快。
2、肝动脉插管化疗:肝动脉插管化疗是治疗直肠癌比较常用的方法,它需要借助影象设备,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更好进行化疗。专家介绍说,这主要是通过穿刺的方法,把器械放入到患者体内,然后在肿瘤部位注入抗癌的药物的一种治疗方式,肝动脉插管化疗这种方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比较适用。
3、腹腔化疗:腹腔化疗是通过患者的腹腔内直接给药,这对腹腔内的药物浓度的增高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对治疗有一定的效果。腹腔化疗给药的浓度比静脉给药浓度高很多,而且药物通过门静脉系统可以快速的吸收,对于直肠癌具体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直肠癌诱发病因
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脂肪消耗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是平行的,直接测定饮食脂肪的含量显示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也高。
2、维生素和矿物质: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称为氧自由基和单线氧的伤害作用。这些代谢产物形成于全身常规生化过程中,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伤害DNA、脂质膜和蛋白质。对细胞的这种分子水平伤害如不受抑制就会促进癌肿的形成。有几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3、遗传因素:遗传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中是一重要因素,临床上有两类病人遗传因素表现较为突出,一类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另一类则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又包括部位特异的结直肠癌和癌家族综合征。
4、结肠炎性疾病:在结肠炎性疾病中有3个疾病与结直肠癌关系最密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公认癌变危险性较大的疾病,但其癌变危险性与病期长短以及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
5、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息肉样病变,约有2/3结直肠息肉系腺瘤。组织形态学上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3种,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纯绒毛状腺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腺瘤的百分之五。
6、个人高危因素:以往曾患结直肠癌的病员再次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显然比正常人高。在女性病员曾患乳房癌、卵巢癌或子宫颈癌者中,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无上述病史者。
当直肠癌入住我们的身体之后,我们也不要过于激动,更不要脾气暴躁、怨气连连,毕竟心态的不正确,不但不会帮助到直肠癌的治疗,反而还会有相反的作用。另外,专家提示,直肠癌患者除了要积极用药之外,还应该正确做好病症的护理。
三、患直肠癌有什么危害
一、血性便或便血
多系进展期直肠癌的表现,此时,因肿块长大,血运相对减少,故出现瘤溃破而出血,患者每日可频繁地排出血使,有时一次可排出20ml以上,由于排便次数增多,可使病人日夜难眠,不思饮食,病人情况很差,有时呈现恶病质状态。
二、会阴部胀痛
随着直肠癌癌肿的发展,可侵及直肠周围组织,故出现腰骶神经的刺激症状,出现肛门部及腰骶部疼痛,这种疼痛常常呈持续性,有时疼痛非常剧烈,使病人日夜难眠,并可放射到腰背部或沿坐骨神经放射到下肢。这种疼痛多系持续性,不因排便而消失,此种情况说明肿瘤已广泛累及盆壁组织。
三、食欲下降、消瘦、贫血
晚期肿瘤呈现持续的慢性消耗性改变,再加瘤体出血,故大多数病人贫血,有时病人呈恶液质状态,此种情况很难纠治,有些病人衰竭而死亡。
四、要如何预防直肠癌呢
1、定期检查
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直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信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
2、改善饮食习惯
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
3、防治肠道疾病
积极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直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生化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直肠腺瘤时,应在良性腺瘤阶段予以摘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如果不早期治疗,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4、化学药物预防
目前用于直肠癌预防的药物主要有:
(1)抗氧化剂
其作用机制为保护DNA免受自由基的损伤,它们包括维生素C和E、β2胡萝卜素、叶酸等。
(2)非甾体类抗炎药
这类药物已经被证实能够抑制直肠癌的发生。
(3)其它正在研究的有关药物
过氧化酶增殖物活化受体配体、二甲亚砜(DFMO)、钙剂(直合胆酸)、维生素D、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
5、积极锻炼
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