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房产 > 房产中心 >

住宅商品化41年,房地产改变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9-08-26 00:16来源: 网络整理

当代年轻人成功标准是什么?——“有房、有车、有猫。”

人生有哪三大错觉?——“他还爱我、股市会涨、房价要跌。”

尽管这两个问答只是网上的段子,但二者的交集却折射出了房子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房子是生活的容器。当下的社会,房子除了居住功能,背后更承载了不少现实利益和社会意义。

年轻人们,尤其是步入婚育阶段的青年男女,不是在买房,就是在买房的路上。

41年,中国房地产从0到繁荣发展

1978年以前,中国的城镇住房属于福利性住房,住房建设资金几乎完全来自财政。当时的中国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1978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解放初期的4.5平米下降至3.6平米,人均住宅建面积仅6.7平米。

在全中国的城镇人口中,近一半是缺房户,住房供给明显不足,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住宅商品化41年,房地产改变了什么?


197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由此开启了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之路。

在经历萌芽、探索、成长、成熟等多个阶段,尤其在1998年“房改”取消福利分房后,受益于中国的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金融化红利,中国的房地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这期间,邓小平于1984年、1992年两次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鼓舞和激励了无数人下海创业。

时代浪潮之下,一众影响未来中国房地产格局的公司诞生。招商地产、华发股份、天鸿集团等第一批大型房企在80年代集中出现;万科也在这一时期把航道转向房地产;碧桂园、万达、绿地、保利、富力、龙湖、建业、雅居乐......一批现在最知名的房企也在1992年前后成立,成为了中国房地产发展和改革的探路者。

回顾中国房地产过去四十一年的发展史,成就瞩目。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均居住建面积由1978年的6.7平米上升到2018年的39平米;商品房销售额则由1987年的110亿人民币上升至2018年的15万亿;房地产投资额由1994年的1881亿提升至2018年的12万亿,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住宅商品化41年,房地产改变了什么?


中国的房企数量也由1987年的2500多家增长至2017年的9.7万家,总经营收入及营业利润由1988年的162亿、13亿增长至2018年9.59万亿和1.17万亿,年复合增速达24.6%和26.4%。

中国人的居住史也完成了从住房紧缺、“全民蜗居”到基本适居时代的过渡。单位化、集体化的“筒子楼”、“大杂院”成为历史,商品房、“现代小区”成为主流,中国告别住房短缺时代。

房地产,记录了中国的时代变迁,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面貌。

房地产还有发展空间吗?

在中国,房地产牵扯到无数人敏感的神经。

在2017年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高达77.7%。与此同时,房地产涉及上下游产业链60多个行业,与国家的经济、城市、人口、产业、土地、政治、教育等国计民生领域密切相关。

因此,楼市稍有“风吹草动”,总能引发舆论热议。高房价、学区房、房地产泡等问题也一直争议不断。

在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看来,尽管房地产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但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也是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

住宅商品化41年,房地产改变了什么?


房地产繁多的上下游产业不仅对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还因涉及到土地买卖和房产交易,能为政府增加大量的财政收入。

社科院报告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15%以上。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2000年至2013年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尽管存在波动,但基本维持在10%以上。

楼市多年繁荣发展,房企也没少赚钱。在打造一座座城市地标并不断刷新中国摩天大楼高度的同时,不少地产商纷纷登上富豪榜。就业市场上,房地产相关的岗位也是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

住宅商品化41年,房地产改变了什么?


但经过多年的跑马圈地,房地产业的发展逻辑和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尤其是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主基调下,房地产暴利时代逐渐落幕,“精耕细作”取代粗放的规模狂奔,楼市进入下半场。

从如今的人口形势来看,伴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所推动的大规模增量房地产建设的时代正在告一段落,增量时代的需求在逐步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