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房产 > 房产中心 >

两代歼击机 几代航空人

发布时间:2019-07-24 14:00来源: 网络整理

  从仿制到自行研制,50年前,我国航空工业迎来第一型自主研制、生产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50年间,一代代航空人也从青年走向壮年直至老年。

  不少航空领域的顶尖飞机设计师与技术骨干从这里走出,包括歼8在内的歼11、歼15等五大系列近40多个型号战斗机从这里放飞。

  这个成立于1961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时称“六院一所”),以“中国歼击机的设计研究基地,航空英才的摇篮”著称,后脱胎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所”)。

  近日,“国企开放日”系列活动走进航空工业沈阳片区,在歼8飞机首飞50周年、歼15飞机首飞10周年之际,李明、杨凤田、唐乾三、孙聪、王永庆、苗玉华、左林玄、方文墨等几代航空人诉说青春过往,共话航空报国梦。

  苦心孤诣雕琢“工业之花”

  在沈阳所的第一批建设者里,今年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不算年龄最大的。最早建所时的所长刘鸿志已近百岁,大部分当时的元老都已退休或去世。回忆起刚进所时的场景,李明说自己只是个“设计员小兵”。

  1963年,时年27岁的李明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毕业,被择优选送到沈阳所。那时的沈阳所刚成立两年。

  “当时国家的航空工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李明介绍,在中苏友好互助时期,前苏联曾援助建设一大批工业,打造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就是其中一项。

  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形势急剧变化,沈阳所肩负使命,应运而生。

  李明回忆说,当时第一代“一所人”由三部分组成,主要为沈阳飞机设计室、空军一所的军人和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师生。

  “设计师要从无到有培养。”李明等108位沈阳飞机设计师进所后的第一个任务是“看图纸”,一看就是三年,把六二式推进式等机型的图纸摸透、悟透。

  航空工业被称为“工业之花”,鲜艳耀目,雕琢起来却殊为不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说,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可以造汽车、造导弹,但要造航空器飞机很难。”

  当时,第一代“一所人”缺资源、缺资金,但惟一不缺的是对航空事业的执着与创新。这些航空工业的开拓者为自行设计的战斗机首飞成功兴奋得夜不能寐。

  在他们的努力下, 歼8一飞冲天。李明介绍,歼8飞机的方案设计,选择了切实可行的双发、机头进气等现实方案,随着电传操纵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歼8Ⅱ飞机的出现,再之后ACT、受油机等多型号的发展,让歼8飞机枝繁叶茂。

  在杨凤田看来,很多航空领域先进技术始于歼8机。到今年,这个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二代歼击机已成功首飞50周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远程、重型、超声速、高机动性固定翼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歼15飞机,已成功首飞10周年。

  艰苦奋斗的航空本色一脉相承

  李明和杨凤田等设计师在摸索如何让歼8“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火力要强、看得要远”时,新一代航空人迎来了改革开放新天地。

  此时,刚刚大学毕业的孙聪进入沈阳所,成为继李明等设计师之后的新一代航空设计师。

  “年轻时,自己就愿意跟在大师后面学。”这个反复强调自己赶上好时候的航空人,基本参与了从歼8Ⅱ系列型号之后的多个机型的设计与研制,成为所长兼总设计师。

  当年院士身后的“跟班”孙聪如今也成为院士,在孙聪看来,从二代机到三代机,艰苦奋斗的航空本色一脉相承。

  据介绍,歼15飞机可用于编队防空,夺取海上局部制空权,突击敌海上大中型水面舰船,攻击敌海军基地、港口和陆上浅纵深的重要目标以及实施战术侦察。与传统三代机相比,其工装减少60%,工装返修率由300%降至20%,提高设计质量,缩减研制周期。

  两代歼击机的研制背后,无数航空人挥洒青春热血,也磨砺出一线技术工人中的“大国工匠”。

  80后方文墨的工作是在图纸工艺控制书出来后,用高超的技术将实际产品的精度还原精确到图纸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创设了“文墨精度”。这个刚来就赶上“国家航空工业大发展,生产型号非常多”的年轻人,凭着刻苦与专业,在25岁时成为沈飞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