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在即 巨狮被唤醒后如何觅食?
发布时间:2019-05-17 18:15来源: 网络整理资管行业当下最吸引眼球的话题莫过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筹建和开业。
虽然部分具体细则仍有待明确和细化,但资管新规的方向和框架无疑已十分明确,其中之一即是,银行应当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银行理财业务;对于没有能力开展子公司的银行,暂时放在银行资管部门下,但是过渡期之后如何目前尚不明确。
在中国市场百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中,银行理财(包括保本和非保本)接近30万亿,占比约四分之一,在所有资管主体中规模最大。在实际发展中,信托、保险、公募、私募等其他类资管主体很大程度上亦由银行理财衍生而来,业内甚至将非银资管机构视作广义上的“影子银行”。形式上看,这些资管主体均是以法人的形式独立运作,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出现是必然的,将重塑这一资管格局。
“好比一头巨狮被唤醒。”一位公募基金高管在谈及理财子公司时表示。
理财子公司“一岗难求”
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子公司办法相继推出后,基本框定了理财子公司的运作规则。从目前进展看,全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已公开披露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其中国有大行以及两家股份制银行的申请已获批筹建,其余银行尚在等待监管批准。有市场消息称,个别大行理财子公司即将开业,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没那么快”。
另外,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市场了解到,很多中小银行虽并未公开宣布和申请,但绝大部分都有此意向,在积极尝试和筹备。
一位农商行人士表示,小银行对此积极性也非常大,以前的理财业务模式下,受限于首次面签的规定,小银行的理财业务大多被限制在当地,无法跨区域。但是若能设立理财子公司,以后就可以突破这一障碍,找其他区域在当地有渠道网点的机构代销产品。“在渠道、规模都无法与大银行竞争的现实下,中小银行甚至将此视作‘弯道超车’的途径。”
已经申报的银行则在焦急等待监管批筹。各类资管主体运营范围各有不同,从牌照的角度看,理财子公司仍是“含金量”最高的。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表示,所有的保险公司均想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因为业务范围相对更广,可以吸收外部资金,但监管并不是都予以批准,会考虑偿付能力、运行管理情况、受监管处罚情况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估计理财子公司刚开始也不会批筹很多,看实际运行的情况,如果效果还可以,再慢慢放开。”
截至目前,仅有24家综合性保险资管公司以及4家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
不仅是银行申报积极,市场反应更为激烈,正在积极筹建理财子公司的银行相继公开了招聘计划。比如,某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招聘计划披露之后,接收到近万份简历,岗位需求与所接收简历数量的比例接近1:100,一个投资经理的岗位就收到大概3000封简历。
一位理财子公司的求职人士称,其向招银、浦银、上银、交银均投递了简历,但全都杳无音信,该人士为国内某知名211财经院校硕士研究生,且在券商、信托相应岗位上从业5年。他表示:“薪酬方面并没有确定,但整体上并不算高,只是略高于同行其他部门。”
热闹背后问题重重
多家银行资管反馈,相比于去年相关管理办法出台之时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想,大半年来在实际筹备过程中遇到一些无法逾越的现实问题,对子公司的定位和设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位银行高管表示,一开始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想较为宏大,希望设计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资管公司,做大规模做强管理能力,优先考虑业绩,以在资管业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等。但在实际筹备过程中有所调整,战略定位上可能更多地考虑服务母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集团旗下已有的其他类型资管主体错位和协同。
定位问题是根本性问题。有相关人士指出,从国际情况来看,子公司与母行的协同有不同类型,一部分资管公司与母行集团关联性较强,各业务类型上都倾向于母行战略;另一部分则外部性较强,业务上采取自身效益优先原则,并不考虑资源倾斜问题。后者这类市场化较明确的资管公司,也分化为大而全的资管公司,以及某个领域的专业资管公司。
在分业监管的背景下,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集团,旗下均有不同类型的资管子公司,包括公募基金及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保险、金融租赁公司等。个别银行比如建设银行更为健全,甚至有期货公司、养老公司等。可以设想,按照服务母行为主的战略定位,将来如何与这些子公司协同发展将是一个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