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收藏!医护人员必看:教你识别潜在高危人群,远离医患纠纷
发布时间:2019-08-05 17:15来源: 网络整理近日,有两条关于医患纠纷的新闻让我过目难忘:
新闻一:
2019年7月20日,网络上传来了一条“人没了!老人病危家属4次求救 医生却忙着拍照”的新闻,主角是山西吕梁市文水县人民医院。
25日下午,山西省吕梁市官方通报处理结果,多名涉事相关人员受到严肃处理。经山西省卫健委和吕梁市政府联合调查组调查,文水县人民医院“老人病危求救医生却忙拍照”问题,系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化、职业道德缺失而引发。调查组认为,发生这一问题,暴露出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文水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淡漠、质量安全意识淡化、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医德医风教育不足。
新闻二:
据2019年7月22日新京报报道,甘肃宁县某医院一门诊医生因诊疗态度差,引起患者家属不满。医生嘴叼香烟,引发女子质问,双方争执推搡。后院方回应称,确有其事,涉事医生多年前发生车祸,有时控制不住自己。
据宁县卫生健康局通报,医院负责人和医生王某已向患者亲属赔礼道歉,并取得谅解,医生王某停职配合调查,当地开展医德医风专项整治。
医患纠纷由来已久,于今为烈。这既有患方的原因,也有医方的因素,该如何避免呢?当然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本文对上述新闻事件不做评论,对医患纠纷原因也不展开讨论,单就至今没有引起大家重视的纠纷高危医务人员和高危患者问题做一分析归纳,由此特别提醒各医疗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提高认识,睁大眼睛识别高危人员,可以有效遏制和减少医患纠纷。
远离医患纠纷第一步:改变自己不良特性
纠纷易发科室和易发时间已有许多研究,但笔者搜索文献和咨询专家后得知,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文章分析研究过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医务人员的性格特征。但是国内外的研究都显示,在医务人员中存在纠纷高发人群。
据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胡丹等做的一项医疗纠纷被投诉率调查:数据说明不被投诉的医生总是不会被投诉,被投诉医生则很容易被反复投诉。医生被投诉占比为8.52%;两次及以上被投诉医生占全院医生1.26%,占被投诉医生41.74%;科室被投诉占比为47.62%;院内讨论存在问题的投诉纠纷占比为77.6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16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医疗事故索赔医师的患病率及特点的文章,统计出2005-2014年间54099名医生的66426起医疗赔付,有1%的医生造成32%的纠纷,16%的医生至少有两次纠纷,4%的医生有至少三次纠纷。
笔者对2001~2018年医院医患纠纷统计分析发现,在临床工作中的确存在纠纷高危人群,即某些医务人员纠纷发生率特别高,而许多医务人员一辈子都与纠纷绝缘。
易发生纠纷人员(纠纷高危人群)常常有以下特性:
?讲话缺少技巧:讲话不看对象,把沟通当作任务,走形式;讲话生硬直接,不中听,病人不爱听;讲话没有余地,一听就不舒服;讲话缺乏艺术性、刺耳,病人一听就要跳起来;讲话没有重点、没有条理,啰啰嗦嗦、婆婆妈妈一箩筐,不知所云;讲大话,随心所欲,言而无信。
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造成。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
?谈话场合诡异:不在办公室谈话,习惯拉患者(患方)在走廊、墙角等背人处交谈,神神秘秘,交头接耳。
?喜欢评论其他医生:在患者面前对同行和其他医生评头论足,对他人的治疗方案指指点点,别人这也不是那又不是,都不如他,老子天下第一。
?朋友遍天下:谁都是他的熟人、朋友,来往人员复杂,应酬多,动辄喝多喝醉,拍胸脯,下保证,说满话、胡话,满嘴跑火车。
?损公肥私做好人:看病不让病人挂号,帮插队加塞,提供免费检查,占医院便宜收病人好处,编织关系网。
?行事随便不认真:马大哈,不细心,丢三落四,对病人漫不经心,一副无所谓、不以为然样,对病人提出的问题或要求,敷衍塞责。
?高高在上:孤傲,眼不平视,高人一等,凛然不可接近,与同事也格格不入,不修边幅或过分讲究。
?过度小心:畏畏缩缩,吞吞吐吐,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担斤两,下雪还怕砸破头。
?自以为是:缺乏团队精神,不按规则(矩)出牌,漠视规则,把破坏规则说成创新、突破,目中无人,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拈轻怕重,总是想着好处之类,病人就是他眼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