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少年补上劳动教育课,南通网
发布时间:2019-07-20 11:13来源: 网络整理□戴卫民 陈命荣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来说,如同下了一场“及时雨”。
当前,劳动教育出现了边缘化甚至异化的态势,直接影响到国民的整体素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崇尚分数、崇尚快乐”成为许多青少年的追求,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劳而获等不良心态呈上升趋势,缺乏劳动概念、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甚至鄙视劳动的现象在青少年中逐渐抬头,折射出年轻一代人劳动价值观的缺失和异化。
劳动观念不强、劳动技能低下,对青少年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部分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培养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得不到学生的青睐;一些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迟迟不能适应社会,等等。
劳动教育被重新确立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劳动,班级还设有劳动委员,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给广大青少年补上劳动教育课,就要尽快完成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强化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光荣的理念,教育引导好年轻一代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正确的劳动观包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应涵盖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各方面,建立多形态、充分整合的劳动教育校本实践体系,整合劳动教育学科和活动课程,建立健全独立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开展学军、学工、学农、学商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需要构建评价体系,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结果进行评价。
给广大青少年补上劳动教育课,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作为培育新人的主阵地,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引导、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学校需要有计划地逐步落实劳动课程的场所和配套设施,如劳技教室、劳动实践基地等。此外,也应经常邀请各级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人到校讲学或培训实操,让“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文化深入人心,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常规性的环境卫生劳动,投身到与日常生活、当前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真正劳动或模拟劳动中去,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获得真正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中,而要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面对智能化的新趋势,还必须注重提高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给广大青少年补上劳动教育课,家长的表率作用不可或缺。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配合。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互动,应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使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有效合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育中的功能作用。理想的教育,不仅仅考核分数和升学率,更要让学生有完整的灵魂和坚定的价值追求。未来的接班人,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堆叠的厚度,更要关注意志品质和涵养的高度。这也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