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平台、智能、生态
发布时间:2019-06-05 15:47来源: 网络整理
2019年5月26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19国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以下简称“南京大会”)。此次论坛是继5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以下简称“北京大会”)之后又一次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会议。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如此密集的召开重量级的人工智能教育会议,究竟传达出一种什么信息呢?本文根据两次大会的重点内容,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近期发展的一些趋势做出以下解读。
北京大会主要围绕“让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让两者共同赋能未来”的意义以及构建以人为本、人机协同、统筹发展、合乎伦理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体系展开讨论。北京大会在最终形成的《北京共识》中提出,各国要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享有公平、有质量、适合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机会。
南京大会的主题是“AI·未来”。会议聚集了教育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国内外人工智能专家、教育专家、名校校长、众多的一线教师和人工智能教育科技企业,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展开。
从会议主题和参会嘉宾来看,北京大会范围更广阔,针对全球各国;内涵更深入,不仅包括中小学基础教育,还包括大学、职业和社会教育;着眼点更高,指导政策制定、推动体系融合、构建教育体系;认识更全面,强调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互动关系。
相比之下,南京大会范围更聚焦,主要围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展开;目标更实际,着眼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实践;内容更细致,强调任务、组织和行动的具体困难和方法。南京大会成立了CAAI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工委会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的,“指导并服务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智能化相关工作”的组织。
从会议内容来看,南京大会是北京大会指导思想在中小学领域内的具体深化和落实,是对《北京共识》的深入探讨和实践研究。根据南京大会嘉宾的发言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从实践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中小学教育存在严重的资源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既体现在地区之间,也体现在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那么如何打破这种不均衡性就是人工智能教育实践面临的关键问题。与会嘉宾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建议:“平台、智能和生态”。
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优质人工智能课程的共享平台。
南京大会上,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处长张珊珊认为,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不仅政府部门这样认为,教育一线的老师,如华南师大附中黄秉刚老师也提到,对于广大不具备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的中小学校来说,当务之急是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和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关于这点,CAAI中小学工委会首届秘书长袁中果老师不仅认同,而且已经付诸实践。CAAI工委会已经率先将人大附中的部分优质课程共享出来(网站平台见本文末的二维码)。袁中果认为,建立这样一个共享交流平台,正是CAAI中小学工委会的职责所在。
其次,“教育人工智能化”是解决“人工智能教育”的最佳方法。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院长肖俊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人工智能”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人工智能教育”是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人工智能”是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改进教育教学的技术支撑和核心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平台的建立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本身也需要注入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长成为一个“教育人工智能平台”。蓝舰信息刘春娥董事长也提出,“教育人工智能”一定能做到未来智慧课堂。所谓未来智慧课堂就是千人千面,个性化自适应的。大会嘉宾提出的这些观点,与北京大会提出的“让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让两者共同赋能未来”理念不谋而合。
其三,我们需要形成一个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