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青岛“汽车”如何超车?瞄准智能化与新能源

发布时间:2020-07-15 11:28来源: 网络整理

当前,全国新能源汽车产能最大的城市是哪个?

答案或许令人意外。据行业权威人士介绍,国内虽有城市正厉兵秣马扩大产能,但目前青岛以年产50万辆的产能拔得头筹。

不经意间,青岛汽车产业的崛起,不由得人不刮目相看:青岛已拥有一汽解放、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北汽新能源等4家整车企业,以及国轩电池、特锐德电气等206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乘用车、商用车、SUV、新能源汽车等全系列产品体系。

而其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更是“一骑绝尘”:近两年,全国汽车行业进入下行区间,但青岛却逆风飞飏——2018年起,青岛汽车产业连续两年进入产量过百万辆、产值过千亿元的新阶段,2018年、2019年产值分别增长14%、9.8%。即便是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今年一季度,其整体形势也明显好于全国,整车产量较全国降幅低4.39个百分点。

可以说,在原本“大局已定”的中国现代汽车产业版图中,青岛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势力,尤其新能源汽车更是衔枚疾进:位于莱西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根据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攻坚战”计划,到2022年,青岛新能源汽车将力争实现营业收入约500亿元,带动全市汽车产业链产值在2018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

但对青岛汽车产业来说,“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青岛要圆的“汽车梦”,是“打造全球最大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如此志存高远,源自青岛对汽车行业走势的清晰判断,以及对“机遇窗口期”换道超车的敏锐把握。

汽车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和拉动作用之大无可比拟,几乎是所有大城市的必争之地。对后起之秀青岛来说,近年来虽急起直追,但在过去的一两年,仍面临着“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窘境。“引进汽车企业,最好是引进总部,但青岛现在缺少的正是总部。目前,在4个汽车整机企业中,只有一个是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其他几个都是分公司性质。”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装备产业处处长仲思卿分析,汽车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一端是研发,一端是销售,都是获利高位,而青岛恰恰处在中间位置,也就是获利最低的组装和生产环节,使得青岛在汽车产业界话语权不足。

正孜孜汲汲“面壁图破壁”之时,汽车行业形势的变化,为青岛带来了换道超车的希望:国家发改委出台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新规,严格控制传统燃油汽车产能,汽车行业迎来大洗牌;与此同时,新的机会窗口全面打开——汽车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开启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变革。青岛敏锐洞察,勾勒出“超车”新路径,即瞄准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在推进现有整车企业传统燃油车型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加大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新能源、智能化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从而打造“全球最大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让梦想照进现实。

“新能源与智能化,这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岛看得很准。能够与眼下新基建发展机遇相结合,更是找到了‘风口’。”在不久前举办的青岛市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对青岛的道路选择这样评价。

方向既定,青岛汽车产业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导传统燃油车企向新能源方向转型,一两年间,一汽大众在青岛推出纯电动宝来,一汽解放在即墨区布局新能源轻卡基地,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在青岛投产,亮点频现。另一方面,为北汽新能源等业内主体站上“C位”提供政策样本,出台国内最为优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吸引新能源整车企业、零部件项目、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市场推广等产业板块前来落户,打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攻坚战”。

政企合力之下,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微笑曲线”开始完善起来:今年2月,北汽新能源成立青岛事业部,将原先的纯生产基地升级为事业部,新增研发、销售业务板块,其中还包括企业的第一家京外研发中心;7月6日,青岛首个落地的一线品牌整车全资质总部企业——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整车制造总部基地在莱西开工,与北汽新能源比邻而居布局商用车、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制造基地以及高端大型发动机项目,带动12个产业链项目同步签约……

对于更加前沿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布局,更可觑见青岛产业嗅觉的敏锐。氢燃料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在混合动力、纯电动之外的第三条重要技术路径。当前,青岛正全力建设“东方氢岛”,加快推进青岛国际院士港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及生产项目、美锦氢能科技生态园项目等一批龙头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