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超简单的养生“金规”!名医都给你总结好了
发布时间:2020-09-23 17:16来源: 未知1. 做人做事不纠结,就是养生
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丽萍
百病生于气。做人做事不要太纠结,纠结会增加内耗。建议保持良好心态。心情不好的人肝气郁结,影响健康。在门诊就经常遇见查不出的器质性疾病,但存在焦虑抑郁的病人。
“十字绣能减压,其实我还会做衣服,会织毛衣和手套。手工活能让我平复心情,多动手还能延缓脑退化。累的时候我会去湖边走走或去商场逛逛,多看美的事物,这对情绪疏解很有效。”
2. 活着不随意,就是养生
解放军301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 薛长勇
要想健康不生病,就要规律生活,别太随意。今天想喝酒,猛喝一番,明天不想吃早餐,又不吃,这样太随意的生活可不行。就像开车,路好,车也好,但一脚猛踹油门,车速达200迈;一脚又猛踩刹车,立马停下。车不舒服,人也不舒服。
好的习惯要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坚持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不能今天我想起来了,去锻炼去,明天没时间了,就放下了。
3. 找点事儿干,就是养生
国医大师 王琦
“养生不在养,而是要干活。”生活有目标,长寿几率高。人老了仍要画画、写字、读书,还有很多目标要实现。
从季羡林、杨绛、钱学森讲到吴阶平院士,他们共的特点就是坚持工作。这就是百岁老人的长寿之道。
常思考、不衰老。
4. 夜饭减一口,就是养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黄煌
古人说,夜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临床上发现,许多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心肌梗塞、脑溢血,大多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有关。贪食、多食折寿,换句话说,少食长寿。那么,怎样才是不过量呢?
进食后:不胀,不闷,不气短;
晚上:不干,不苦,口不粘,不打呼噜,不流涎;
白天:头脑清醒,口气清新,没有疲惫感,工作效率高。
5. 常走路,就是养生
中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走路。步行运动锻炼,对保持正常的血压、胆固醇、体重都很好。
动脉硬化是可逆的,虽然不能彻底消退,但可部分消退。走路,就是使动脉从硬化变软化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证明只要坚持步行一年以上,包块就自行消除。
怎么步行最好呢?三个字:三、五、七。
三:一次3公里30分钟以上。
五:一个礼拜最少运动5次。
七:指运动的适量,过分运动是有害的。适量就是要运动到你的年龄加心跳等于170。比如说我50岁的话,运动到心跳120,加起来是170。这样的运动是优良代谢。如果身体好,可以多一些;身体差,可以少一些,步行运动应量力而行。
6. 家庭和睦,就是养生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教授 万承奎
有专家认为,人的疾病70%来自家庭,人们的癌症50%来自家庭,你说家庭重要不重要?这说明家庭的重要。
在家千万不要“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也不要成为一个死水家庭,不吵架,不说话,半个月都不说话,那不得憋死啊。
我还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说是离婚人士、丧偶人士寿命偏短,这个有科学依据。孤独比贫穷更可怕,夫妻恩爱的长寿,夫妻健在的长寿,孤独的就容易出问题,容易短寿,这是普遍规律。
但怎么样把家庭搞和睦了,这是一门学问。必须解决四个问题:第一,要尊敬老人;第二要教育好子女;第三要处理好婆媳关系;第四,这条尤其重要,夫妻要恩爱,这是核心。
夫妻怎么恩爱?要做到八互原则。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人都有个性,都有毛病,要经常提醒自己:算了,让着她(他)吧,她(他)只要高兴就行了。所以我再说一下,对自己的爱人千万记住,不仅年轻时爱她(他),老了更要爱她(他);不仅健康时爱她(他),有病更要爱她(他);不仅爱他(她)的优点,也要爱他(她)的缺点。
7. 该睡时就睡,就是养生
长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裴智梅
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该睡时睡,该醒时醒”,稳定规律的生物钟比什么都重要。中医讲,睡眠也是一种养生,它是人体内生发阳气的最好方式。睡眠的过程中,也是人体器官恢复、休养的过程。尽量不熬夜,尤其不要突击熬夜,要知道,不规律的熬夜比固定有规律的熬夜更伤身体。
很多长期熬夜的人都认为,晚上不睡觉白天睡回来就好了,实际上长期晚上熬夜对器官的影响已经有了,白天补觉只能是弥补。常听有些年轻人说:“我也常熬夜,但身体不错。就算有不适,多睡睡觉也补充回来了!”那是因为你还年轻,任何改变生物钟的行为都会对身体有影响,像是熬夜对身体的慢性损伤可能要在很多年后才会出现。
8. 常过“苦日子”,就是养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 赵平
过“苦日子”能防癌。“苦日子”的两个特征就是吃糠咽菜和勤于劳作。
在饮食上,以少量肉加蔬菜的快炒类菜为主,蔬菜较多,粗纤维丰富,既能满足口味,又能避免肉类产生的有毒物停留过久,减少对肠道的慢性伤害。
生活上,以步行骑车为主,与其天天开车坐车之后再去健身房,不如回到最原始的出行方式。
9. 会休息,就是养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内科主任医师 王文生
休息其实可以“治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得病往往是有诱因的,这些诱因常常是劳累、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等。
我们的机体有能力清除病毒,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助其一臂之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而休息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三分治,七分养”的老话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