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区块链 >

让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9-03-20 10:09来源: 未知

 

山西临汾,一位国学老师用手机进行网络直播,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北大昆曲课直播送进百余所乡村学校。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热点观察·关注网络直播】

在国家大剧院最大的剧场,一场演出最多也就能容纳2000多名观众观看。同样的演出进入网络直播间,观众会立刻变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网络直播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边界。在它的“加持”下,京剧、昆曲、民乐、书法、泥塑等传统文化艺术,似乎被插上了翅膀,纷纷从各自的小天地飞向社会的大舞台。不仅如此,网络直播中,受众的年轻化以及审美的多元化,也反过来推动了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转型。

1.传统文化不缺内容,缺的是传播渠道

最近,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王悦,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组照片:一群乡村小学的学生,用渴望的眼神望着一块播放课程的电子屏幕。王悦在照片下方写道:“很高兴可以在陌陌直播公益课堂和全国百所小学的同学们一起分享"音乐密码"。”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陌陌科技、国学院网和途梦视界联合发起的“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个场景。跟王悦一样,研究昆曲十余年的北大教授陈均,也通过直播平台成了乡村学校孩子们的老师,让昆曲第一次从北大走进贵州、陕西、甘肃、河北、湖南、广西等16个省市的乡村小学。

直播以其特有的真实感、代入感,为高雅艺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除了上述公益直播活动,近年来很多机构、平台都在利用直播为传统文化拓展传播渠道。比如,2017年光明网率先创新运用网络直播传播非遗,推出30多场大型系列直播,观看总人次达3000万;2018年,光明网举办“青春遇见戏”系列直播活动,在几个月中,对京剧、山东梆子、川剧、沪剧、淮剧、豫剧、四川清音等十几个地方剧种进行了网络直播,累计观看量达10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