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房产 > 楼市新闻 >

严守“房住不炒”,楼市釜底抽薪? 官媒深挖炒

发布时间:2019-08-06 06:40来源: 网络整理

【侨报网综合讯】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首次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8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发表题为《对房地产市场到了釜底抽薪的时候》的文章,中国官媒对楼市调控使用“釜底抽薪”的表态,可以看做在政策趋严的形势下,未来楼市的发展方向。

多数居民的家庭负债率难以持续

7月份以来,中国房地产调控再成热门话题,而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给楼市“一锤定音”。

微信公号“侠客岛”的文章称,土地和房子为什么能炒?如某地产大佬所言,房地产的本质属性就是金融。

不管是炒什么,首先得有钱。

今年6月13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问题。“只用于投资或投机”,那就是炒房。

郭树清警示道:“近些年来,中国一些城市的住户部门杠杆率急速攀升,相当大比例的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

难以持续的水平是什么水平?《中国经济周刊》曾援引数据报道,2008年至2018年,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至25.8万亿元。

从比例上看,中国五大银行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五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例,最低的一家都超过了60%,最高的一家干脆越过80%。

房价走高,炒地的开发商是主力军。怎么炒呢?

重庆原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称:“首先是买地的钱,基本不靠自有资金,而是靠贷款融资。

买地的钱,银行信托后面堆着,10亿元的地价拍卖成20亿元,后面跟着的是银行的钱,所以开发商能把“地王”炒上去,不受自己有没有钱的束缚,敢把地价炒得翻一番。

地价炒得越高,开发商原有的储备地价值也越高,资产信用就更高,所以开发商对地价炒高,有恃无恐。这是一个现象,就是买地靠融资、靠贷款。”

银行是向房地产输血的主动脉。中国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末,房地产贷款(指贷款的用途是房地产或以房地产作担保的贷款)余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方面,2018年末为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

除了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资金规模也挺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房地产信托资产余额3.15万亿元,占全部信托资产余额14.00%;较年初增加1665.97亿元,同比增长15.15%。

此外,开发商拿着建筑商的垫资款,预售制下的购房款,还有发债券等各种手段拿到便宜的钱。

过度依赖“房地产”  国家将付沉重代价

2日,中国央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会议列出了八项下半年重点工作清单,其中第三条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持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资金管控。这是中国央行三天内第二次“点名”房地产了。

房地产金融本身蕴藏着风险,这头灰犀牛还会挤占其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郭树清指出,新增储蓄资源一半左右投入到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业过度融资,不仅挤占其他产业信贷资源,也容易助长房地产的投资投机行为,使其泡沫化问题更趋严重。

历史证明,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实现和维持经济繁荣的国家,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凡是靠盲目投资投机房地产来理财的居民和企业,最终都会发现其实很不划算。

除了中国央行,中国相关部门也在联合行动。

5月10日,银保监会发文,要求加大对违反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各种乱象行为检查处罚力度,其中对信托领域各种业务违规行为都提出了明确禁止性要求,严禁通过房地产信托给开发商购买土地的前端融资加杠杆行为。

中国国家发改委7月12日发文明确,房企发行外债只能用于借新还旧,且置换的境外债务只能是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债务。

2/3房企未来将消失?

全面收紧,对不少中国房地产企业来说,是要命的节奏。突出表现便是资金和债务偿付压力。

恒大研究院报告显示,2018年下半年至2021年是房企债务集中兑付期。2018年有2.9万亿元债务兑付,2019年有6.1万亿元债务兑付,2020年有5.9万亿元债务兑付,2021年有3.4万亿元债务兑付。

融资收紧与大规模债务兑付并行之下,房地产市场这是要“凉凉”?

一则消息透露出些许苗头。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7月24日,今年中国共有274家房地产企业宣告破产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