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成都后有德阳 国内唯一国字号科技城很焦虑
发布时间:2019-06-30 09:10来源: 网络整理原标题:前有成都,后有德阳,这座国内唯一的国字号科技城很“焦虑”
30多岁的王伟(化名)近段时间一直在和他的父亲及公司高管们犹豫着要不要把公司撤离四川绵阳市,转而奔向成都。
公司所面临的人才难招、营商环境不佳等经营中的实际困难,成为影响这家国内某科技行业佼佼者撤离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与王伟同样面临困扰的不在少数。一方面是现有企业的“不适”或撤离,另一方面是绵阳为了完成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的目标,正在持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在成都长期虹吸效应下,作为“两弹一星”诞生地,国内唯一的国字号科技城,四川绵阳能否真正打响“科技”带动经济发展这张牌?
“心有不甘”
“我们现在很犹豫,正在考虑往成都那边发展,但交了那么多年的税,政府承诺的东西却没有兑现,就这么走了心有不甘。”王伟说。
据王伟介绍,当初之所以将公司总部落户在绵阳市,是因为看中绵阳是中国唯一的国字号科技城名号,理想中应是科研人才济济。另外公司作为重点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项目,政府当初许诺企业落户后,将给予3000平方米的化工实验场地、2000平方米的厂房,以及60~80人的人才公寓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到现在均没有兑现。
王伟称,外在的扶持政策有当然好,没有也不过分苛求,但制约企业当前发展的人才难题以及营商环境问题,则始终无法得到解决。“从我们企业自身来说,目前相对各方面能力比较强的中高管,要么是个人原因从成都过来的,要么是从广东沿海那边过来的。本土招聘的人才很少,除了稳定性不足的原因,另一个是确实能力水平有限。”同时,也存在人才复合型不足的结构性问题,缺乏比较专业的核心岗位人才,虽然毗邻成都,但很多人才不愿意来绵阳。“我们在招聘的时候,一个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也招不来。”
不仅如此,虽然王伟的公司是国内某科技行业的佼佼者,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现状让其深受困扰。“我们虽然总部在绵阳,但恰恰在本地的市场份额是最少的,甚至连自己楼下的项目我们都拿不到。在招投标时,很多本土项目我们总是慢人一拍,当我们刚刚了解到这个项目时,政府招投标都已经完事了,我觉得这是体制问题。”
深受困扰的不仅王伟一家,当地一家国内知名的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绵阳的唯一区位优势是人力成本低一些,带来产业成本的些许优势,其他的真没什么优势。”也正因如此,公司出于战略、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在各地设置了很多研发机构,“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总部的概念了,在海外、深圳、北京等都有总部,包括沿海地区也设置了很多厂。”
上述国企相关负责人表示:“绵阳国有企业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看到一些市场机会,需要层层上报审批,但等政府走完了流程,这个风口也就过去了,这对政府和企业都是损失,希望政府在放管方面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除了已经走的和准备要走的企业,留在本地的企业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似乎也有意无意要与绵阳“撇清”关系。
一位绵阳环保类企业创始人向记者介绍,公司多数人都是绵阳本地人,所以总部也只能设在当地,但相比成都,绵阳区位、基础配套、物流等优势都不明显,公司为了更好发展只能将物流办事处放在成都,这样既便捷高效,又能减少成本,而且市场也大。“当我们从成都分发货物到四川其他地区时,大家会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天然觉得成都是产业的上游,而从绵阳分发,大家就觉得没有竞争力,这一点上感受最深。”
外来和尚好念经
一方面是现有企业在流失,而另一方面,政府仍然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税收、土地、融资等各项优惠政策均在向“外来的和尚”倾斜。
记者梳理绵阳市2016~2018年政府统计公报了解到,绵阳市3年来招商引资项目分别为552个、696个、589个。以近几年最为知名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京东方落户绵阳投产的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为例,项目总投资400多亿元,其中当地国企科发集团、绵阳市政府等多方筹资,为此项目投入了近半数资金。此外,据当地熟悉产业政策的相关人士介绍,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排除还有包含土地、税收等在内的一系列扶持。
但据上述环保类企业负责人介绍,国家近期一直对中小企业提减税降费等政策,不过绵阳当地的中小企业因为相关门槛太高而并未真正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