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吉林省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防疫,从良好生
发布时间:2020-03-16 19:24来源: 网络整理导语:吉林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防疫,从良好生活习惯开始。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大街小巷的横幅标语都在不断提示居民注意个人防护。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做好安全防护、注意个人卫生成为防疫期间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
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有了防护意识,这是形势所迫。但疫情过后,是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是一个未知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民众的文明素养却并未得到提升。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咳嗽喷嚏不掩鼻、食用野生动物等陋习依然随处可见。恰恰是这些不文明习惯,加剧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和蔓延。防疫期间,如果依然我行我素,不改掉坏习惯,就有造成疫情蔓延的风险。
倡导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不仅在“疫”时,也要在平时,这是一件既利己又利人的事情。
“这次疫情给我提了个醒”
戴口罩、护目镜、一次性手套,准备酒精、免洗洗手液,每天出门,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杨都要重复这个流程。他的外套口袋就是一个“百宝箱”。到了单位或者回到家里,全面消毒、洗漱。“活到现在,从来都没有这么认真对待过个人卫生。”小杨说。
防疫期间,每个人都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和消毒,尽全力阻止病毒感染自己。尤其是戴口罩,“这段时间感觉把我一辈子的口罩都戴了。”小杨开玩笑地说。
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佩戴口罩是有效阻止飞沫传播的重要方式。从各地公开的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很多不太注意佩戴口罩的人纷纷“中招”。“这次疫情给我提了醒,以后出入人员密集场所像医院、商场等,都要佩戴口罩,这是对自己负责。”小杨说。
冬春季节,流感高发,许多医院发热门诊都会提供口罩,一些有防护意识的人也会自觉佩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钮文异在接受采访时说,“每经过一次大的疫情,人们的防护意识都会加强很多。但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衰减下来。”他表示,有的人十分紧张,特别小心,戴一会儿口罩就换一只。有的则没有意识,满不在乎,戴不戴无所谓,“这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既要懂得戴口罩,也要懂得如何戴口罩、如何摘口罩、如何丢弃口罩等。”
2月29日下午,浙江省温州市向全市人民发出“分餐用公筷”的倡议,提倡“餐具专用、合理分餐、使用公筷”,杜绝唾液、飞沫“口口相传”,从源头上阻断病毒细菌在餐桌上的传播。在此之前,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也都向公众发出过使用公筷的倡议。“公筷分餐”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公筷分餐”倡议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烹饪协会就多次向全国餐饮业提出“分餐制”改革。2003年,非典疫情让这一倡议得到了进一步重视。许多城市的餐厅都主动提供公筷。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明显。
近年来,打破“胃中无细菌”说法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渐升高。据统计,中国现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59%左右。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合餐制正是造成感染率居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细菌会导致诸多胃部疾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分餐公筷应该成为普通人日常养成的重要习惯。除此以外,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随意咳嗽打喷嚏等许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都在造成一些疾病的发生和蔓延。从长远看,让个人形成文明生活习惯不仅对此次疫情防控有帮助,更对人的健康长寿有助益。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是生命保卫战也是健康保卫战,更让我们体会到个人生活方式与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但要歼灭病毒,更要革除生活陋习,提高公共卫生治理的公众参与度。
公民健康素养亟待提升
今年春节,家住云南昆明的小常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让长辈出门戴口罩。“有的长辈很听劝,出门就戴上,有的则无所谓,就是不戴,得想尽办法让他戴上。”小常无奈地说。
和小常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因为生活习惯,很多人不喜欢戴口罩,总觉得呼吸不畅。互联网上曝出因为戴口罩而起冲突的事件,最后只能是警察介入。因为一只口罩导致拘留数日,代价确实有点大。
而在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公共场所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仍然威胁着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