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选录理应倾向基层实干派
发布时间:2019-10-13 13:17来源: 网络整理社区书记成了公务员!近日,经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等层层筛选,40名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小巷总理”脱颖而出,成为本市首批自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的公务员。
提及公务员招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应届生遴选,但近些年北京公务员的选人用人方向正体现出鲜明的基层色彩。就拿上述招录来说,聚焦的就是奋战在城市治理一线的社区书记群体;从招录结果来看,这40人平均任社区书记9年,任职时间最长的18年,大多获得过市级以上奖励。可以说,个个都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口碑好。他们的身份转变无异于一个信号,体现着公务员队伍来源渠道的日益拓宽,也标志着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没有天花板,只要肯努力、干得好,就会有更多机会。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林林总总的工作最考验领导干部把知识储备、政策水平转化为经世致用的能力,那些能被冠以“优秀”之名的基层干部很大概率上都是“潜力股”。以科学又畅通的渠道将这些人才吸纳进公务员队伍,既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大的干事创业舞台,也为公务员群体注入了源头活水,可谓双赢。相关负责人透露,招录社区书记只是个开始,本市将继续坚持基层导向,扩大政策覆盖面,研究面向优秀社区工作者、党建指导员、优秀村书记等群体招录公务员。
我们为这种务实作风叫好,在笔者看来,从基层选人的口径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放眼望去,除了街乡镇、社区村,其他基层战线上也活跃着形形色色的人才,比如优秀教师、记者、工人、农民等等。早在世纪之交,一些省市就在这方面破了冰,尝试招录“工农牌”公务员。比如陕西一位养猪户就变身为镇政府科员,相较其他同事,他虽然写文案起步慢,但更了解村民所需,开展农村工作得心应手。其实,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当前,北京正处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新老问题层出不穷,市民诉求多元多样,不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大门”的“三门”干部应付得了的。比如,老旧小区改造呼声强烈,但复杂的产权关系怎么捋顺,缺位的物业拿什么填补?疏解促提升乃大势所趋,但触碰利益藩篱时,怎么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才能让相关群体接受转型阵痛?这些工作不是靠背诵书本、看看总结就能干好的,既要依赖法律、宣传、城建等专业素养,更离不开多年的实操经验。这里头,时度效的把握、沟通技巧的应用、群众力量的发动等等,显然那些常年在一线的实干派更拿手。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不论是对于我们国家,还是对于一座城市,有了优秀的党员干部群体,社会治理建设就有了“主心骨”。公务员招录的基层导向不能止于一时尝鲜或局部突破,应当成为一种长期且全面的硬性规定。期望相关部门根据不同岗位,分级分类进行招录,不断增强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让基层实干派大量进入公务员队伍,必将释放出强劲的治理力量。
« 上一篇 | 没有了
免费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