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教育 > 考试 >

学生体测考试蒙上兴奋剂阴影 该吃药的究竟是谁

发布时间:2019-07-11 17:10来源: 网络整理

  近日有媒体报道,随着中考、高考以及公务员考试的体育测试密集进行,少数身体素质不佳的考生通过吃所谓“神药”提高体测成绩,网上不法商家的兴奋剂生意火热。

  考前突击吃药的新闻近年来时有耳闻。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超群……所谓聪明药,在安上了颇具迷惑性的形容词后,成了个别家长追捧、能提高考试成绩的灵丹妙药,家长们全然不顾其精神类药剂的本质;提升耐力、加快速度的兴奋剂,也从赛场上转移到普通考生身上,成了制胜“法宝”,家长们全然不顾对学生身体伤害究竟有多大。

  兴奋剂的危害无须多说。竞技赛场上,有些运动员大剂量服用兴奋剂,致使身体受损的案例不胜枚举。即便小剂量、短时期服用,如果不配合适当的训练,盲目使用兴奋剂也有可能导致依赖成瘾、失眠焦虑、四肢震颤等严重后果。

  然而,这看似疯狂行为的背后,却很可能是精打细算与抉择后的选择。毕竟绝大多数人受利益的驱动,之所以敢于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必因吃药能够带来足够诱人的收益。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体育测试应试化倾向。“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中考体育的初衷,并非是设立一项选拔性、竞技性的考试方式,而是激励学生锻炼身体、热爱运动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考试的压力下,许多学生没有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忽略了身体素质对于健康和学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育课时也经常被学校挪用、打折。想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扭转唯分数论的理念。

  考试前服用药物本质上属于作弊行为,有损教育公平。考试的目的就是遴选出适合进一步深造、符合工作岗位标准的考生。侥幸依靠药物取得好成绩,不但侵害了其他努力学习、遵章守法的考生的利益,还有可能形成剧场效应,出现更恶劣、更严重的后果。

  而且,兴奋剂、聪明药都属于严格管控的药物,为何普通家长能够轻易从微商、电商平台上买到?尤其是媒体报道中,个别药物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咖啡因等,这样的药物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市面上流通,我们的监管是否形同虚设?

  无论是哪个环节“生了病”,最终实实在在吃药、付出健康成本的是学生,而学生是最不应该“吃药”的群体。如何不再让他们服下聪明药、兴奋剂,恐怕不仅是家长的责任,更需要社会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