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教育 > 考试 >

Z博士的脑洞|做父母要考试?有善意,还要有更

发布时间:2020-05-26 21:04来源: 网络整理

最近,“两会”正在火热召开,针对大众当前最为关心的各种经济、民生等议题,有一些相应政策、应对出台,获得了“务实”“及时”的好评。

同时,各位“代表”“委员”们也积极拿出“议案”“提案”,受到火热关注。

做父母要考试?稀缺的孩子

日前,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和宣传力度。

这当然其实是个经济密切相关的议题。

虽然其出发点可能是一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如近些年屡屡爆出的“虐童案”等,无不让人悲伤、气愤,对一些不能履责的家长提出质疑:“生”而为家长,这样对吗?

然而,不得不说,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增加和现代化程度的加深,总体而言,当前可能是家长责任感、自省能力等最强的时代。且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更多的人质疑“做家长”的“天然性”和“必然性”,而非相反。

如果向前追溯,整体看,家长行为和家庭教育一定是比现在更为粗粝甚至粗暴的。

我有一位中年朋友曾经感叹:我们小时候都是到处乱跑,跑丢了也不怕,总会找回来。哪像现在的孩子,天天一堆人看着,还生怕不见了。

我半开玩笑地回答:你小时候那个时代,家里孩子多,收入也不高。每家人成天想着怎么养活自己的孩子都不够,有的恨不得把孩子送给别人,哪儿能还想着别人的孩子。所以你在外面跑,很安全,没人要。

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原理,稀缺。

稀缺品价值更高,市场会追逐稀缺。

卡在稀缺性转型中的父母

过去,一对家长对着一堆孩子,家长的精力、时间、资源乃至爱稀缺。孩子想要父母的爱,自己要好好争取。孩子自己的事情,得自己好好考虑。所以,父母管教或严厉或松散,都相对比较“单调”,而且无论如何,“反哺”“孝道”是要强调的。父母对孩子怎么样都行,孩子必须对父母好。所谓哪吒他爹所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现在,一堆家长对着一个孩子,孩子稀缺。父母想要孩子的爱,必须好好争取。孩子的事情,父母要扶上马送上楼跟着爬追着擦汗。孩子心里想着的,是“原生家庭”这座大山。生活不顺畅、事业不顺遂、学习不顺利,总之有什么不顺心,“原生家庭”的“坏影响”很顺嘴。

所以,现在流行说,孩子觉得父母欠自己一个“对不起”,父母觉得孩子欠自己一个“谢谢你”。

其实,父母不但很委屈,而且可能也很蒙圈:我做孩子时,自力更生,父母花在我身上的时间精力不如我现在做父母花在孩子身上十分之一,但是我很尊敬他们。我做父母时,朝乾夕惕,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是我父母在我身上投入的十倍不止,受到的尊重却不及我对我父母的十分之一。我能怎么办?我也很难啊。

没有什么办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稀缺物质,如果你刚好在两个不同稀缺物质时代的转换中,很容易被卡住。上下不舒坦、左右不是人。

谁来主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算过关?

这么说,并非要否认社会仍然存在不少父母失责、失职的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我也非常赞同,要加大惩戒力度,并想方设法加以改善。

然而,如上所述,无论在哪一个时代看,做家长都不是个容易“标准化”的“活儿”,遑论“量化”。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但是,你想想,如果为人父母是用考试的,会不会觉得也太可怕了?

首先是,谁来主考呢?人都是人他妈生的,活这一辈子,半辈子做孩子,半辈子做父母,积攒完了经验,就已经是暮年,谁都有得意、谁都有悔恨,谁有资格在人生这件事上考谁?

其次,考什么内容呢?许多人生“得意”“失意”可能也烙印着太重的个人痕迹。一个妈妈写出“如何让孩子十五岁上哈佛”,这就是妈妈的标准或目标吗?幸福的家庭也未必相似,何况不幸的家庭千差万别,而他们或正是我们所称最需要“上岗证”的个体。

第三,怎么考呢?是笔考机考还是实践操作考?我们看到,疫情期间,有些孩子要上网课却没有网络或设备,已经难为死了,若是机考,他们的家长应该很难做到吧。如果是笔试和实际操作应该也会有很大出入。若孩子的“综合素质”是语文数学外语运动美术音乐周游列国,那家长素质就应该是诗书满腹博古通今高朋满座金玉满堂。但有些孩子早早“当家”,劈柴喂马烧饭给妈妈,他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