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行业究竟需不需要平台型公司?
发布时间:2019-08-27 10:37来源: 网络整理2019年,整个家居家装行业进入了市场的新拐点,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渠道成本越来越高,旧有的营销手段无法带来有效的客户转化。
近一个月以来,亿欧家居接触了多家家装公司与一些平台型企业,得出的结论是:营销很贵,但是大家不得不做。原因在于,没有订单,家装企业的模式永远无法落地,也无法养活依附着家装公司生存的人员、相关方。
前不久,东易日盛董事长陈辉在采访中曾告诉亿欧:把所有的钱投入营销好比一口“毒牛奶”,但绝大多数家装公司都在喝。目前,要想让大家完全摆脱过度注重营销或过度依赖营销的方式并不存在。相反,一些企业正是看中了装企的这一点刚性需求,提供获客服务。但是,这条路已经变得越来越窄。
为了变现,平台变成了“吸血鬼”
家装公司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一是地产调控之下市场红利期即将宣告结束,家装行业过去过于粗放的发展方式不再具有市场;二是消费者的审美能力与消费意识在不断提升,消费者的选择面被扩大,倒逼着家装公司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除了市场因素,家装公司获客成本的增加也与行业过去十几年的畸形发展有关。其中,平台型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
一般来说,家装公司的获客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是靠地铁、电视、广播电台等渠道进行广告投放,采用这种方式增加获客渠道的一般是大型家装公司,年营收规模数亿元及以上;
二是靠小渠道获客,不会把钱大量地投入营销层面,以中型公司居多;
三是靠平台型企业获取流量,这类企业的年营收一般为千万元级(1000万-5000万),正因为规模小,他们很难靠自己通过大规模、大范围的营销获得客流,主要依托平台型企业获客。
但是,行业目前出现了一个怪圈:平台型企业靠流量赚钱,还变成了“吸血鬼”。
不少在平台买过流量费的家装公司创业者告诉亿欧,一些互联网平台型公司被称为不懂运营、只卖流量的企业,主要靠流量挣钱。而且,他们挣钱的方式是把一个订单同时卖给多家家装公司,家装公司只有通过竞价选择、业主选择的双向选择之后,才有可能成功拿到订单。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型企业可以拿到4-5家企业“自愿”付出的流量费。
这种模式假如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话,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在平台型企业通过打广告-获取流量-卖流量赚钱的过程中,存在几个灰色地带,引起了很多装企的不满。
首先,装企要花大量的流量费获取流量,流量费过万的情况并不少见;其次,装企通过平台型公司获取的流量并不全是有效订单(即有真实的装修需求的客户),部门订单实际上是无效的。
以一般的装修订单为例,装企从平台获得单个订单的价格在成百上千元等范围内不等,但订单的有效率不到80%,最终的成单率不超过30%。为什么说有效率并不高呢?原因在于,有企业会找外包公司帮平台做流量,即流量主要靠第三方企业带动增长,但第三方公司提供的订单很有可能是无效的订单。
在竞争激烈、流量费贵、无效订单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家装公司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又被大幅压缩,最终,这笔“多出的流量费”只好从消费者身上扣,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平台要解决信息流通问题,而不是靠流量赚钱
恶性循环产生的背后是一环扣一环的产业生态,部分装企靠平台获客,平台靠流量赚钱,部分用户出于对平台的信赖而选择平台推荐的家装公司,但从逻辑上看,这个生态是不健康的。
平台提供流量,用户根据不同家装公司的报价来选择相应的家装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只是为用户提供了有限的选择和口碑值、信任度等参考。换句话说,平台给予用户的选择权是有限的,用户的可选择性完全取决于有哪些家装公司参与了自由报价过程,这对用户很不友好。最终,用户的选择与装企的服务质量是否过关不具有强关联。
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跳出来观察平台公司的商业模式,平台既想通过为家装公司“打广告”(买卖流量)的方式生存,又想要营造一种为消费者提供最优选择和服务监督保证的环境,其实是相互矛盾的。
有来自装企的创业者指出,一些平台给出的客户数据并不源于自然流量,自然流量只是平台的营销套路,假如这是事实,那平台以获客为基础延伸出来的一系列商业模式均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