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英德市鱼咀村:外出谋生的年轻人回来了
发布时间:2019-05-24 09:16来源: 网络整理    近几年,鱼咀村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帮助村民增收。图为鱼咀村民宿。马华 摄
    曾在外地打工的孙伟文回到鱼咀村,担任咖啡吧管理员。葛政涵 摄
    鱼咀村书吧成为村民和游客读书学习的好去处。葛政涵 摄
    如今,清远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的每一天都从繁忙中开始。民宿和餐厅的员工早早开始做准备;咖啡吧和书吧准点开门迎客;养殖工人定时为中华黑豚准备新鲜叶子,给走地鸡准备饲料,并随时观察小动物的健康状况……
    但就在三四年前,鱼咀村还是一个“空心村”,村子里贫困户众多,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不少房屋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近几年,鱼咀村集中力量,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改进种植和养殖业,开展技能培训等多种手段,在帮助村民脱贫的同时,也为村子带来了先进的经验技术和旅游消费人群。如今,鱼咀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不少年轻人也回来了。
    “空心化”加剧
    “先有鱼咀,后有浛洸,再有英德”,这句话在当地流传甚广。鱼咀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村内的古城墙、古码头、古井、古树至今仍完好保存,作为古代重要的贸易中转站,鱼咀村码头曾经兴旺一时,村内的鱼咀街也曾是繁华的商业街。
    然而,昔日古老的商埠却渐渐没落,鱼咀村在2015年成为广东省定贫困村。那时候,村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宽带,114户220名贫困村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000元。
    “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水稻、甘蔗、玉米维持生计,有些村民会种桑养蚕。”据鱼咀村党委书记陈路建介绍,由于村子临近江边,水淹比较严重,农业收成经常受到影响。
    小北江从鱼咀村的一侧穿流而过,令这里的码头文化繁盛一时,也让这里时常面临水灾。1982年,一场洪水冲垮了鱼咀村,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谋生。2013年,鱼咀村再次遭遇洪灾,当地农作物几乎绝收,村子里的劳动力外流更加严重。
    廖志其是外出谋生的村民之一。1998年,他做起了冬瓜批发销售的生意,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廖志其和儿子打通了一整条冬瓜购销产业链,并在江门和韶关两地开设了冬瓜批发档口,收入颇丰。
    在外谋生是艰辛的,按照国内各地冬瓜种植季节的不同,廖志其每年都要依次跑遍海南、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家人也因为参与生意而分散在各地,难得团聚。
    “空心化”加剧了鱼咀村的贫困程度,前几年,村里只剩四五十人居住,且多数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们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看看。大片农田被闲置,部分房屋被废弃,在长年的风吹雨打中逐渐破败、倒塌。
    村貌焕然一新
    如何实现真正脱贫,不再“空心化”?2016年,广东省广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派人力和资金参与当地扶贫;2017年底,碧桂园集团也参与进来,派驻专职帮扶小组进驻鱼咀村。至此,鱼咀村采用地方与企业联手的方式,探索脱贫之道。
    廖志其听说了这些消息,毅然决定放弃冬瓜生意,与儿子廖茂航一同返乡,接下了鱼咀村理事会理事长的职位。理事会由多名当地较有威望的村民组成,他们担负起与村民协调沟通的重任,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
    “鱼咀村是我们的根,无论在外面过得再怎么好,到头来还是要落叶归根。”廖志其感觉到,自己的家乡将迎来一次重新振兴的机会。
    政策、资金、人员都到位了,鱼咀村的蝶变正式开始。在两家企业的协助下,鱼咀村的雨污分流工程、自来水管网改造、电网改造及照明系统、灌溉用水管道等基础工程陆续完成,为后续建设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3月,鱼咀古村文旅项目正式启动,几个月后,村子的变化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原本泥泞的乡间小道采用鹅卵石铺路,形成了古朴的村道;原本破败的村房经过修复和设计,成为兼有乡村风韵和现代情调的咖啡厅和书屋;乡间民宿也一幢幢地建了起来;而废弃良久的旧码头,也被改造成了沿江分布的花海梯田。
    2018年11月,鱼咀村文旅项目一期完工,民宿、咖啡吧、书屋正式开门迎客,之后不断有游客慕名而来。“今年清明和‘五一’假期,我们的13间套房全部都是满客的。”一名民宿工作人员高兴地说。
    接下来,二期民宿即将竣工,预计今年年内可以投入使用,鱼咀古街的改造将放在三期工程推进,村中的老房子开始拥有新的价值。
    多举措助增收
    鱼咀村文旅项目以入股分成的方式进行合作,由浛洸镇政府、碧桂园集团的碧乡农业公司、鱼咀村委会及鱼咀村民理事会共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