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展示乡村振兴的“中国实践”
发布时间:2019-07-05 16:57来源: 网络整理河南日报记者刘红涛
“农业、农村、农民”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6月27日至29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共同主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河南举行。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彻底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党在国家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共同挑战。此次专题宣介会,通过河南的实践,为解决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乡村振兴图片实物展备受关注
6月27日,在黄河迎宾馆迎宾会堂里,130多幅图片组成的“照片墙”环绕一周,展现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迈向乡村振兴的辉煌成就。
负责布展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工作人员介绍,130多张照片是从上万张图库里精选出来的,每张图片及背后的故事,都展示了河南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与探索。
在实物展区,一个十层高的枣花馍,让联合塞舌尔党安塞奥潘区青年组织主席诺里斯惊叹不已。“枣花馍是河南的一种传统民俗小吃,主要材料是小麦粉。河南小麦丰收,全国就能吃上白面馍。”听了工作人员介绍,诺里斯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
不仅仅有图片、实物展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区,河南豫剧、少林功夫、木版年画、汴京灯笼等非物质文化展演,不时引来外国友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我对中国文化向往已久,这次来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可以说实现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斯里兰卡国会议员马迪塔说。
通过展示展演,全面展示了河南已由“国人粮仓”变成“国人厨房”,并正在丰富着“世人餐桌”。卢氏金融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嵩县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住上“河景房”,辉县郭亮村交通扶贫化天堑为通途……
“中国的发展令人钦佩,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消除贫困等方面,河南的实践和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参观的外国嘉宾纷纷表示。
乡村振兴河南故事引人入胜
“我来自河南农业大学,小时候能吃上白面馍是我最大的梦想。河南现在不仅解决了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400多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6月28日,60多岁的郭天财教授讲完他与小麦的故事,引来外国嘉宾阵阵掌声。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近年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牢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49万吨,占全国的1/10,其中小麦总产量3863万吨,占全国的1/4强,位居全国第一,赢得“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郭天财教授讲述的故事,让外国友人对消除饥饿、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专题宣介会上,《脱贫路上的兰考故事》《当土地保姆做新时代新农人》《新思路新梦想新农人》《生态郝堂梦里老家》《扶贫从心开始》以及郏县种粮大户郭亚培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栾川县重渡沟依靠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确山县农民用勤劳双手打造“中国提琴之乡”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河南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实践。
“焦裕禄为了改变农村面貌累倒在岗位上,他的故事让人感动,更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听完《脱贫路上的兰考故事》,第一次来兰考的库克群岛商业职业妇女联合会主席胡安妮塔感触良多。
智利民族革新党主席德斯博尔德斯说,以前总是听人说,中国中部有个农业大省,但没想到河南农业能够发展到这样高的水平,河南发展的故事令人痴迷。
乡村振兴“河南实践”给人启迪
“50多年前,这里是兰考最大沙丘所在地。当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在这里打响了治理兰考‘沙害’的第一枪……”专题宣介会期间,解说员向前来参观的外国嘉宾,讲述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发展历程。
曾经脏乱差的街道变得整齐洁净,废弃的宅院被改造成乡村书屋和乡村剧社,农民年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46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1万多元。5年的时间,张庄的变化让外国嘉宾感到“十分惊讶”。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干部考察团团长卡亚图尔克第一次来到河南。他说,以前提到中国,他的脑海中呈现出的首先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次河南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个执政党都有自己的故事。通过宣介会,我们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了解到河南推进乡村振兴的故事,政党之间可以交流经验,进一步提升双方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