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在“探索未知”中传承科创精神
发布时间:2019-06-18 05:35来源: 网络整理【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林静】17日,“探知未来”(SOLVE FOR TOMORROW)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中国科技馆圆满落下帷幕,全国75支参赛队伍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一等奖7组,二等奖10组,三等奖15组。本届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技馆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承办,中国三星提供独家公益捐助。
17日,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参赛规模历年最大
科技探知未来,创新拥抱梦想。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019年度29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之一,大赛共设15个分赛区,吸引了来自全国的22000支队伍,共计6万余名大、中学生参与,为历年来最大参赛规模。
本届大赛设有“创意作品”和“科普实验”两个单元,分为“智能控制”“未来教育”“生物环境”和“风能利用”四个命题。
“智能控制”和“未来教育”命题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利用人工智能的思路和开源软硬件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不仅考察参赛队伍的科技知识及应用的硬实力,也对选手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等软实力进行评估,锻炼青年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夏志强参与的“智能控制”命题,要求学生利用开源软件进行创意应用方案设计。夏志强团队作品为“基于STM32单片机红外视觉投影书写系统”,他向评委介绍称,“学校教室没有触控屏幕,老师只能用粉笔书写,或在电脑上写。用电脑写往往不好看,老师写的也慢,我就想能不能做一个东西,能让老师很轻松地在触控屏幕上写字。”
夏志强表示,团队设计的红外视觉投影书写系统,成本较低且安装比较方便,可以将非触控屏改装成触屏,方便进行普及。未来,该方案对改善基础教育设施薄弱地区的教学条件,也能有所帮助。此外,其他参赛团队也完成了“宿舍智能安防系统”“盲文阅读生成器”“智能导盲杖”等兼具创新与实用性的作品,让比赛作品能够真正融入生活,为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便利。
科普实验展示“科技美学”
如果说“创意作品”单元充分体现了大赛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那么“科普实验”单元的两大命题则为大赛注入了更多艺术和生活之美,意在提升学生们的“科技美学”素养。
其中,“风能利用”倡导学生关注可再生能源,鼓励他们自选材料,自定思路设计制作逆风小车。
“生物环境”作为本届大赛首次新增的命题,旨在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培养、提升学生们的“科技美学”素养。有的学生以培养基为画板,通过培养呈现不同颜色荧光蛋白的细菌来组成多种图案,创作出了名为“生命女神”“绿水青山”等令人眼前一亮的细菌画作品。
北航实验学校学生张蔚表示,“细菌画创作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学习方式,我通过这种特殊的绘画方式,在新奇的体验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北京市顺义区第九中学带队老师李小鹏深有感触地说,“大赛命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力量,比如生物环境的命题比赛,就让很多学生转变了对细菌的原有看法,重新审视这门科学。”
尽管参赛学生们的作品在科技前沿面前仍显稚嫩,但也不乏将方案进一步细化延展,并在现实中落地的例子。大赛2015年冠军杨仕林就以比赛方案为基础,在贵州省瓦龙村完成了公益筑桥项目。
科学研究中所需的种种素养也在学生们身上初露端倪。已是第二次参与大赛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顾恺琦表示,“大赛锻炼了自己通过团队力量解决问题的思维。每次遇到困难时,我不再抱怨,而是将解决问题作为目的,通过团队配合,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强调创新的未来意义
17日的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代表主办单位寄语获奖选手时表示,希望他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希望他们将科学创意转化成科学传播的载体,借助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更好地连接科学与公众;勉励他们保持恒久的科学热情和高尚的科学情怀,不忘科学探索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