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阳造”到“马蹄莲”武汉产业地标与产业
发布时间:2019-08-29 10:22来源: 网络整理光谷未来城马蹄莲大楼及华为武汉基地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长江网讯 一栋楼,一个地标,一部凝固的史诗。
从烟囱林立、铁水飞溅的“汉阳造”、武钢,到大规模流水线、机器手臂挥舞的汽车工厂,再到造型“科幻”、绿色仿生的“马蹄莲”科研大楼……其背后隐约折射出武汉产业变迁的一条路径:从“过去时”到“进行时”“未来时”;从“钢之城”到“车之城”“芯之城”;从“钢铁巨人”到“汽车巨人”“光电巨人”;从工业化到数字化、信息化;从“铁与火”到“芯与屏”。
从世界版图上找城市方位,在国家战略中担城市使命。武汉,在产业强国的每个时代潮头上,勇担使命,引领变革,屡次成为“国之重器”的重要孕育地、策源地、承载地。
一项“高质量发展看武汉,产业新地标再发现”评选,吸引了投票点击近10万次。参选的80余个产业地标,清晰地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汉产业的变迁脉络和未来走向。
钢之城:
从龟山到青山
“铁与火”挺起国家脊梁
“不是武钢发展慢了,而是武汉发展太快了。”观察人士表示。数据显示,去年,武钢五成经济指标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今天,钢铁业产值占武汉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不到6%。曾几何时,武汉是一座“钢的城”,钢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强,“武钢打喷嚏,武汉就感冒”。
1890年,龟山,汉阳铁厂动工兴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其产量曾一度占全国的96%。
龟山下的铁与火,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也奠定了武汉产业百年之基。连绵十里的“汉阳造”工业走廊,如林排列的高大烟囱,成为那个年代的产业地标,代表了最高生产力。
时光的齿轮拨转,半个多世纪后,1958年,青山,武汉钢铁厂一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新生的共和国沸腾了,现场2万多人集会庆祝。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贺武钢出铁》。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工业化时代,钢产量不仅决定了城市经济,而且决定着国家硬实力。
作为国之重器、城市脊梁,新生的武钢在规模、技术上均达到世界一流,不止成为武汉产业地标,同时也是共和国“长子”、中国产业地标。它既是物理地标,也是精神地标。
“汉阳造”开启了武汉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武钢等一批重点项目则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基础,挺起了中国的工业脊梁。
时代在发展,武钢在浴火重生、华丽蝶变:煤灰和烟尘逐渐被绿树、红花取代,“花园式工厂建设委员会”应运而生,“拆房建绿”,打造与城市和谐共生的一流城市钢厂。
车之城:
梦想照进现实
车轮上的第一大产业
三角形外观、状如一片迎风远航的帆,东风大道旁,东风汽车公司总部大楼巍然矗立。这是湖北产值最高的建筑:去年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连续10年跻身“世界500强”,堪称“湖北首席产业地标”。
汽车,作为现代大工业的代表,曾经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改革开放之初,拥有轿车曾是中国人,也是武汉人的梦想。
1983年以前,武汉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改革开放后,武汉产业结构老化,排名不断下滑。
武汉下定决心:结构转型,发展新产业。此时,二汽(即后来的东风汽车公司)正好与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合资,建设30万辆轿车项目。武汉使出浑身解数,将这个项目“抢”了下来。
1991年5月16日,中法合资汽车项目在沌口开挖第一锹土。次年10月,首辆富康牌轿车下线,武汉人终于圆了“汽车梦”。
28年间,武汉汽车产业实现“裂变”:一座座全球顶尖的工厂拔地而起,20万名产业工人、大批科技人才纷至沓来,“一辆车”逐渐裂变为“一座城”。
2010年,汽车产业第一次超越钢铁产业,成为武汉第一大产业。造车的梦想照进现实,武汉从此成为“车之城”。
连续8年,汽车产业蝉联武汉第一大产业宝座。2018年,武汉汽车产量达170.38万辆,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内有名的“车都”。
在武汉地图上,陆续出现了东风大道、车城南路、车城北路、通用大道等地名。一座座顶尖的汽车工厂也成为武汉产业地标。
通顺河边,龙灵山下,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正在建设中。新能源、无人驾驶,“下一代汽车”将从这里策源,一座新的产业地标也即将崛起。
芯之城:
从钢产量到硅含量
争夺全球创新话语权
对标硅谷,光谷立下“军令状”:3年建成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光谷,曾经是武汉“地图外的两厘米”。43年前,在武汉邮科院厕所边上一个由清洗间改成的实验室里,我国第一根光纤诞生。
“我1973年提出要发展光纤的时候,大多数人不相信:‘用玻璃丝怎么通信呢?’”“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