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融资寒冬群像
发布时间:2019-08-14 14:12来源: 网络整理2019博鳌房地产论坛·特写 中国的房地产模式主要是负债驱动型,而近两年以来的调控持续针对融资端尤其是前端融资,令房企如同被扼住喉咙。
在2019博鳌房地产论坛期间,解决“钱袋子”问题成为挥之不去的话题。
8月8日,与会嘉宾公开谈及几天下来的感受,深处其中人难免不会生发担忧情绪——
“这几天听得比较多的,都是一些关于融资方面的负面消息。”“大家讲了很多未来一段时间有什么样的危机。”“我觉得形势还是比较严峻。”
在当天早上的大会上,经济学家、房企高管、金融机构负责人及第三方服务机构高管聚首,对房企的“钱袋子”发表看法及建议。
几乎所有人都达成了一个基本面的共识:房地产融资已全面收紧,调控之下房企资金链面临考验。
至于如何维持资金需求,各家则给出了多元的答案,或收敛聚焦,或寻求新式路子,危与机转化之道不尽相同,引人发省。
信托融资
溯本求源,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2019年土拍市场火爆是本轮融资调控的导火索。他强调:“3月份以后土地价格飞涨,这可能就是引起新一轮调控的重要原因。”
在银行贷款、非标融资等常规渠道中,信托作为本轮政策收紧的重点之一,对房企造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7月8日,银保监会窗口指导房地产信托,提出包括未备案项目一律暂停,符合“432”通道类业务全部暂停,地产公司并购类全部暂停等要求;7月10日,地方银保监局召集辖区内信托开会,进一步对地产信托融资提出要求。
沈建光分享的一份数据显示,在接近20万亿的信托资金去向中,大约有一半左右流进房地产,还有20%也间接流入了房地产,因此真正与实体企业有关的资金量并不多。
“今后对信托这一块的调控,会越来越严。”他不无担忧地表示。
不止一个人有这种判断,某私募机构高管透露,自己最近与部份信托的高管沟通,大家都对融资收紧形成了共同认识。另一位嘉宾则认为,窗口指导以后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就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举办期间,8月7日有报道称,银保监会下发“64号文”,要求加强房地产信托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督促辖内信托机构依法合规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提高风险防控前瞻性和主动性,控制业务发展增速。
调控的靴子落地之快,但市场早有心理准备。
债券、银行贷款
只有结合房地产融资政策及数据表现进行观察,“全面收紧”的重量才会如此具象。
政策方面,部分房地产业务较多的银行被监管窗口指导;作为替代方式的海外发债,发改委连续发文规范备案要求,并限定用途。
沈建光分享的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房企海外美元债发行额度都达到400多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就达到了这个规模,但实际上净融资额仍为负,说明新债尚不足以偿还旧债。
且按照粗略估算,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将有至少超过万亿人民币的房企债券到期。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分析的现象则进一步佐证了上述债务的偿还压力:“房企资金消耗的速度远大于资金来源速度,说明开发商自我储蓄的水平在不断下降。”
盛世神州基金总裁李万明从操作层面,还原调控的传导过程——
“原来主要的通道都受到了约束,可能有些信托公司、银行基于长期合作关系,还会继续和你探讨、磋商以前的做法,但是很明显速度会放缓。有些机构的标准会提高,资金可能会落实不到位,比如信托的备案就做不下来。”
他还给房企提出了建议,认为房企要早做打算,尝试各种融资渠道、各种促销方式,大量拿地甚至高价拿地的动作要停止。
股权融资
房企融资形势严峻,传统融资渠道收窄,需求将转向一些受限较少的其它渠道。其中过往被摒弃的股权融资,在当下的融资环境下将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在8月8日的博鳌房地产论坛全体大会上,资本市场展示了对融资方式从“债”转“股”的乐观。
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房地产部执行合伙人及主管程骁远旗帜鲜明地预测,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凸显重要角色。这种观点得到了房企及其它投资机构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