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抢购商办启示:核心区资产的最后门票
发布时间:2019-06-29 00:20来源: 网络整理仅仅90天,外资PE在中国内地就花去了300多亿元,这些资金的去向,被指用于收购中国内地一线城市的商办物业。这份名单中不乏黑石、基汇等这样的国际知名PE。
这标志着一种趋势的判断。随着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链条的重新构造,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为外资所最先识别。这一点,无论对于内资甚至是散户投资者的资产配置策略,毫无疑问具有重要的信号参照意义。
外资大手笔趋势
上一轮外资在北京、上海大规模购置物业,恐怕还要追溯到十五年以前。那时候,人民币刚刚打开升值周期。而这一次,外资PE的大规模集中出手,则多少有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味道。
这一次外资PE的集中出手,大致是在2019年初开始的。知名外资PE黑石先是在收购了美国商业巨头塔博曼在中国持有的西安、郑州等地购物中心50%的股权;又以15亿美元收购到上海长泰广场。仅这两项收购,就花费了20多亿美元。
这还仅是黑石一家。除黑石之外,知名外资PE基汇,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旗下的凯德等,分别买下了上海浦发大厦、MIXc万象城等甲级写字楼。
数据证明,外资的突然出手,并非是个案,而是从2018年开始,就展现出的趋势,戴德梁行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内地商业地产总投资额达2960亿元,外资占总交易额的32%。
与上一轮外资集中进入中国一线城市收购物业不同,本次外资的出手的“区域”,集中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并且新买入的物业均为商办类物业。这与中国经济处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和角色的变化有关。
具体而言,上一轮外资进入中国,首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升值周期的开启。外资在中国进行资产配置的逻辑在于收购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通过人民币升值获利。但是,此轮外资进入中国大规模收购商办物业,所对向的均为成熟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资产运营收入稳定的商办物业,这说明,商办物业本身的收益能力,在外资的资产配置逻辑中,已经居于核心位置。
目前,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周期已经基本过去。因此,“大规模撒网”、“闭眼收购”物业的“躺赢”时代,已经结束。相比于国内资本,长期在国际市场游走的外资,对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感知更为直接、明显、领先。于是,就可以看到2019年以来,外资在内地出手的方向、区域、物业选择类型的变化。
资产策略风向标
实际上,商办物业的需求,一直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用,二是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在投资者资产配置类别中,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又分别是两个重要的主角。机构投资者单笔投资量大,散户投资者数量比例偏高,两者的互动,决定着内地商办物业市场的走势。
从过往的经验看来,机构投资者的走向,向来具有预见性和信号意义。因为大宗交易所需的巨额资金,使得机构投资者更加接近资本的源头,因此,对于市场变化的感知更为领先,带有鲜明的信号参照意义。
在这一轮外资集中购入中国内地商办物业的过程中,对于散户投资者,最重要的信号意义有两点,首先是城市及其城市区域的选择;其次是有成熟配套和运营可能的商办物业类型选择。
从外资已经成交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交易资产的标的物主要位于北京、上海,交易资产标的物一般处在成熟区域,且多半具有地标属性。如上海的长泰大厦、浦发大厦、新天地,北京的佳程广场等,都是在上海和北京最为成熟的区域,在区域内乃至整个城市,都带有地标的属性。
同时,成熟区域、地标属性都带来另一个可供散户投资者参照的信号,即目前能够成熟运营带来收益,或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以进行成熟的运营进而带来稳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