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房产 > 房产中心 >

博鳌传丨不平凡的世界

发布时间:2019-06-16 15:44来源: 网络整理

  01 时代不同了

  丁力业是在2015年来到博鳌房地产论坛的,那时候他还不是万科的高级副总裁。

  房地产行业在2011年迎来转型的一年。

  1月份,“新国八条”给燥热的房地产降了一下温。

  来自政策的蝴蝶效应不停煽动,这一年,商业贷款、公积金利率双双上调,央行前后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全国共有49个城市出台了限购令。

  政策的走向与市场的变化,促使房企思考与变革原有的商业模式,向来奉行住宅专业化的万科,也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水商业地产。

  在这一年里,主题论坛正式成为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固定内容环节。在这个开放的讨论平台,有人来了,也有人走了,新老血液不断更替,在一场场的唇枪舌战里,勾勒着行业的趋势变化曲线。

  作为开发商转型的一大方向,涉及投资、融资、运营、管理、退出的商业地产有着天然的话题性,2011年谈论模式革新的时候,它是重点的讨论对象,在往后的一些年,关于商业地产的话题也不断被提起。

  丁力业是在2015年来到博鳌房地产论坛的,那时候他还不是万科的高级副总裁,印力还不是万科的商业地产平台,仅仅是一家有着十多年运营管理经验的商业地产开发商。

  丁力业的题目是“商业地产未来的铂金十年”,甫一上台,他便套用了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来表达他对当下商业地产的看法。

  他指出,前十年商业地产是野蛮生长的态势,但这个时代不同了,未来的十年将出现优胜劣汰,“对于在资本跟商业管理有充分能力的公司来说,是大好机会”。

  联想到一年后印力成为万科商业地产平台,丁力业的话似乎也得到了印证。背靠万科,印力实现了规模的突进,买下了凯德的20个购物中心,在资本运作上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新东家也给他们定下了新的目标——成为行业数一数二。

  02 产业窄门

  有不少产业地产新贵来到博鳌房地产论坛的舞台,刘爱明算一位,尽管他早已经是我们的熟人。

  不仅是商业地产,从2013年起,作为资源整合业态的产业地产也开始频繁被开发商提起。

  这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产城融合”的说法;两年后,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为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方针。

  跟随着政策的步伐,博鳌房地产论坛在2013年开始将目光瞄向产业地产,并在2015年设置“产业地产革命”主题论坛环节,期望能在先行者的分享与讨论中,洞悉行业前程。

  最先站上演讲台的是亿达中国执行董事、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炜,这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产业地产经验的职业经理人。

  高炜谈到,产业地产已经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由短缺走向供求平衡,甚至一定程度上已经供大于求了,因此园区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服务和运营能力的提升。

  面对未来的竞争,高炜认为,亿达中国在提供硬件载体之上,更要做入园企业的合伙人,“一个真正的产业地产,未来收入中的一半或以上的利润,要来自与对园内核心企业的投入和投资获得的收益。”

  这是一位产业老将对未来行业发展前景成熟的思考。不过,在这一年里,也有不少产业地产新贵来到博鳌房地产论坛的舞台,刘爱明算一位,尽管他早已经是我们的熟人。

  海南的八月热火朝天,此时距离刘爱明离开协信也不过三个余月,他走上了博鳌房地产论坛的演讲台,这一次他的名头是崭新的——中城新产业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是他刚刚创立的公司,主要聚焦在产业地产,他称这是一条窄门之路,“这是圣经上的话,走的人少,窄门难走”。

  做了二十多年地产的刘爱明,在产业地产上也许算是个“新兵”,但他有新的想法,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刘爱明提出两个观点,新产业与新空间。

  “未来的企业是什么样的生态圈?从互联网的角度理解,你服务的可能不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部落,一个联盟。”

  在刘爱明看来,对于这些新的企业,产业地产运营者就要做出一些新的有趣好玩的空间。

  03 零售剧变

  主题论坛上,席龙讲着英文,身边跟着翻译,但并不阻碍他跟台下观众的交流。

  2015博鳌房地产论坛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金黄色头发的高个子外国人,他是德国最大的一家零售批发商麦德龙的中国区总裁席龙。

  麦德龙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不久,有着无限的商机,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无数的外国企业。

  来自大西洋彼岸的麦德龙是其中一家,它们于1996年在中国开出第一家门店。

  主题论坛上,席龙讲着英文,身边跟着翻译,但并不阻碍他跟台下观众的交流。

  席龙介绍,截至2014年末,麦德龙在中国创造了310亿欧元的销售额,在56个城市开设了82家商场,并且有超过11000名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