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双一流”,考研去“双非”
发布时间:2021-12-24 22:19来源: 未知2022年考研“战役”即将于12月25日打响。这场大战,将决定百万学子下一步的人生走向。毫不意外,考研各大论坛上早已被“求上岸”“考研加油”“一‘研’为定”爆屏。
在这之中,“考研内卷”的相关话题也不断引发新的讨论,众多讨论中,近日,一所“双非”高校的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让网友“蚌埠”住了: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公布,报考该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来自“双一流”高校,也就是说平均每20名考生中,有1名“双一流”高校的学生;而这些“双一流”生源人数排名TOp3的分别是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作为“天之骄子”的名校生,为何选择“双非”院校就读?让不少网友表示费解。那么,关于名校生读研去“双非”的问题,你怎么看?
考研人的苦,外人不懂
如今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等诸多因素,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考研。从2016年到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从177万人飙升至377万人,据相关报道,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预计超400万,报录比也从3.4:1调至4:1。这意味着,考研的竞争越来越大,本着既然选择考研深造,自然要去更好的平台就读的原则,考研到“双一流”高校变得更难了。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去“双非”或者正犹豫要不要去“双非”读研,与之相关的话题,在网上讨论热度也居高不下,“本科211或985,研究生双非是怎样一种体验?”“考研调剂,有必要去没有自己本科好的学校读研究生吗?”等等。遍览这些问题下方的回答后发现,在名校生读研去 “双非”的群体中,被动选择远远大于主动选择。
第一种就是被称作“名校落榜生”的群体,他们中有的人可能与复试成绩仅差几分后遗憾选择调剂,而考研调剂是一个讲求运气和实力兼备的速度战,可能在犹犹豫豫筛选学校的时候,很多名额已被其他考生抢占了先机。
还有部分学子本就处于初试失利的境况,万般焦虑中像无头苍蝇似的在各大论坛上找调剂的经验和信息,把全国一百多所“双一流”院校的研招办电话打了个遍,都碰了一鼻子灰,而“双非”高校的复试邀请,已经是最佳选择了。
与上述情况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考研人点灯熬油备战考试,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发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除了调剂进入“双非”院校的学生外,以“双非”院校为报考第一志愿的“双一流”毕业生,也大有人在。其实,在当下考研内卷之时,名校生第一志愿报考“双非”高校也属正常,以报考杭电的“双一流”人数前三的浙江大学为例,2022届保研率约为30.39%(见前文2022届高校保研率汇总!最高超50%),剩下的同学如果要考研,去向更好的平台读研就必然没有那么容易,就连选择考本校,其中的竞争也堪称卷到极致。而向下兼容其他高校,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另一方面,有部分“人间清醒”的考生深谙“本科看学历、读研看专业、攻博看导师”的秘籍,奔着“双非”高校的强势专业而去,如果说高考填志愿就像是开盲盒,那么,考研选专业,就是明牌了,什么专业有优势,一目了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双非”院校的部分学科实力甚至可以叫板“双一流”高校,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不少“双非”高校有部分学科名列前茅,甚至拿下学科第一名的交椅。诸如深圳大学共上榜37个学科,与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两所“双一流”并列全国第22位,稳居“双非”之首;再具体到部分学科,如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国排名第一,堪称本校的“独门秘籍”;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学科领域功底深厚,排名全国第2,仅次于中国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实力之强不可小觑,排名全国第4,仅次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浙江大学……
再如前文提及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其电子科学与技术排名全国第17,杭电也是该学科全国前20名中唯一一所“双非”院校。因此,有了名校本科做基础,无论是本专业还是跨行就读热门专业,实乃不错的选择。
视作罗得岛,开始起跳
诚然,到“双非”院校读研,对于211甚至985的名校生而言,可能要面临的一关便是可享受教学水平、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各种教育资源的“降级”,此时,与自我和解,从新出发,还要直面来自他者的眼光。于是,有部分学子因心理落差太大从入学之初就选择“躺平”,浪费了读研人应珍惜的大好时光,实属可惜。
不管何种原因,在“人人争上游”的池塘里,部分名校生做了不符合大众所设想的反差选择。不管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接受,与自我和解,是他们接下来不得不研修的重要一课。
《伊索寓言》中有一篇提到,有个旅归回乡的运动员,大肆吹嘘他在别的地方参加体育比赛,勇气超人,尤其在罗得岛跳高,跳得最远,连奥林匹克冠军都不能与之抗衡。结果旁人说道:“如果这是真的,你在任何地方都能跳得很远,现在把这里当作罗得岛,跳给我们看。”所以说,是金子放哪里都会发光的,千万别以为去“双非”读研就滑铁卢了,既然已经选择,就将其当做人生中的罗得岛又何妨?实力才是硬道理。
在前不久公布的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中,有大批院士毕业院校为“双非”高校,如本科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为扬州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本硕均为山东科技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本科为长沙理工大学、硕士为陕西科技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诸多位毕业于“双非”高校的院士哪位不是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成为后辈学子追逐的“偶像”?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吴义强教授本硕皆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期致力于木竹、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与人造板绿色低碳制造领域的科研工作,他首次提出了“木质细胞瞬间皱缩及最大瞬间皱缩理论”及“木质材料阻燃抑烟功能叠加耦合理论”;经过长期攻关,他探索出“有机无机多元杂化共聚”的环保胶黏剂合成技术和理论,通过选择键合和网络交联“锁住”了甲醛分子,攻克了人造板甲醛污染这一核心关键技术难题,产品性能远优于欧美及国际标准;同时,他带领的课题组攻克了阻燃抑烟难以协同的国际难题,研制的“无烟不燃木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在木竹、农业秸秆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年创利润数十亿元,产品及制品远销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与地区。
所以说,名校光环从来都不是护身符,人自己永远比头上的光环重要,厉害的人,会慢慢让自己头上生出光环的。不放弃的同学会选择给三年的在校时光设置一个明确的目标,选导师、做实验、拿项目、拼奖学金以及人际交往,一个都不误,不仅在知识层面,更在个人性格和生活态度层面对自己有所影响,从而具备了一个读研人真正的素养,说不定峰回路转,又是一场机遇。
唯名校情结,要不得
回到前文所提,至于为何“双一流”毕业生考杭电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其中之一仍然是名校情结在作祟,而在破除唯名校论情结上,国家层面早有举措。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曾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名校未必就是通途大道,让人才得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拔高用人学历,不造成人才浪费,或许是能够给烧得过火的“名校情结”社会降温的一剂良方。
成才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道路也有很多种选择,但关键还是自身努力。对于研究生而言,考研到一流大学固然是皆大欢喜的,但是对于选择“双非”读研的同学,这是人生的另一场历练。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手中的资源,拿到研究生学历,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人生的增值。双非读研,别样风景!
距2022年考研还有最后几天的时间,无论是梦想考取哪所大学的同学,请再坚持一下,请相信,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在此,祝福每一位考研人,都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