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学习、真网瘾!部分教育APP诱导孩子消费
发布时间:2019-05-22 22:55来源: 网络整理
“我以为孩子是在玩游戏,没想到是在玩数学竞赛。”提起这件事,家住北京的廖女士哭笑不得——前段时间她“抓”到正在读五年级的儿子君君半夜偷玩手机,拿过来一看,竟然是一款叫做“作业盒子”的教育APP中的数学竞赛。
又惊又喜又疑惑的廖女士仔细研究后发现,这款教育APP设置了“速算冠军榜”的解题模块,用户既可以选择闯关模式自行做题解锁新关卡,也可以选择挑战模式随机配对陌生用户进行对战。系统以对战双方的答题正确率判断胜负,获胜者将获得积分奖励。
君君告诉记者,他与班级同学常在APP中“对战”,半夜不睡偷玩手机就是为了“趁别人睡觉多赢点积分”。“虽说这也是在做题,但这样的形式既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还伤眼睛。”廖女士认为君君“上瘾”般地做数学题违背了学习的初衷,很快卸载了这款APP。
记者调查发现,教育类app打着趣味教学的旗帜,诱导孩子上瘾使用,甚至诱导消费的情况十分普遍,有的APP甚至涉黄,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排名刺激上瘾容易
为了验证廖女士的话,记者也下载了作业盒子app试用。在试玩该APP闯关模式时,记者发现,每闯过一关,系统就会根据闯关耗时和答题正确率显示用户的全国排名,用户可以选择“打擂”再次闯关以提升排名。而在挑战模式中,获胜者将得到积分奖励,不同的积分对应从“新兵”到“元帅”的不同等级徽章,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和对比同班同学的积分与等级。
在APP首页显示的排行榜中,用户可以看到自己的积分、等级和对战胜局数在全校、全国的实时排名。排行榜每月初清零重排,并对上月全国榜和校园榜前三名进行展示和“金币”奖励,“金币”可用于在APP“商城”中兑换水杯、公仔、iPad等物品。
值得注意的是,君君告诉记者,有同学为了赢得对战、换取奖品,会使用计算器“作弊”,而系统无法对此进行识别。也就是说,如果用户只为获得胜利而非以学习为目的参与对战,当一名“常胜将军”也并非难事。只要用户愿意投入大量时间来“刷分”,提升等级轻而易举,但这样的形式既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这样的游戏设定和排名机制引起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担忧,“一些孩子的好胜心重,让他们用就担心他们沉迷其中,限制用又担心他们排名落后影响自信心。而且这样的教辅APP本身是有积极作用的,我们也不能‘一刀切’。”君君的班主任说。
花钱买胜诱导消费
在“作业盒子”速算比赛挑战模式中,用户每挑战一次,将消耗“体力”和“护盾”,耗尽后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才能进行下一轮对战,但用户可以通过充值人民币开通超级会员,迅速获得“盾牌”和更高“体力”上限继续对战。
“作业盒子”用户可充值成为超级会员享受“特权”
有的APP还可以通过充值人民币获得“道具”,在闯关比拼中走捷径,就像打游戏开外挂一样。在一款名为“阿凡题搜题”的APP中,其内设的“脑力挑战中心”中有速算、成语、诗词、英语单词等比赛,用户可以通过购买“显示答案5次”“提示10次”“消除干扰20次”等道具,来提高获胜几率和排名。
记者发现多款APP都存在类似的诱导消费行为,一些APP仅开放了少量免费题库供用户试用,更多习题需要通过购买“学习包”来获得;一些APP提供“头像挂件”“主页皮肤”“智慧勋章”供用户选用,同样需要充值人民币购买;还有APP与小说、听歌、游戏软件、培训机构等合作,在首页推广其产品,引导用户付费购买。
部分APP直接开辟了商城版块。以主打习题解析的“小猿搜题”为例,APP内含的“小猿商城”除出售各年级教辅资料外,也提供文具、水杯、衣服、包袋等各类物品供用户选购,并推出“疯抢”“特惠”“满减”等活动吸引用户参与,与购物APP非常相似。
“无所不能”内容涉黄
试用多款教育APP后,记者发现有的教育APP更像娱乐APP——为了提升用户黏度、吸引用户“上瘾”,添加与学习完全无关的追星、小说、游戏、通讯、听歌等功能,部分APP还设有类似于“朋友圈”和“贴吧”的社交版块。
“快对作业”是一款提供练习册解析、帮助检查作业的学习软件,软件内设有“囧囧”模块,其功能类似于贴吧,用户可发帖、评论、转载和点赞。
最近,“囧囧”开辟了“快对明星榜”限时栏目,用户每天登陆APP即可为喜欢的明星增加1个“人气值”,也可以通过发表评论来增加“人气值”。记者浏览评论发现,有用户为了提升某明星的“人气值”,一天内发表了数篇评论,且发表于早中晚不同时间段。
在一款自称中小学在线教育领军品牌、用户量突破3亿的教育APP“作业帮”中,记者在其首页看到了某小说软件广告。根据提示下载该软件后,记者发现其中包含大量性暗示意味浓重的小说。
早在2017年11月,央视就曾曝光“我要当学霸”APP充斥不良内容,在其“美丽女生馆”版块中,有用户发表了多张聊天截图,对话内容涉及“招嫖”等信息。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仍有大量教育APP设有名为“视频秀”“自拍贴图秀”的类似版块,用户发贴与留言均不受限制。
有学生家长表示担忧:“孩子每天捧着手机,用的是教育软件,但我们也不知道他是沉迷于学习还是沉迷于软件里的其他东西。我们没理由禁止孩子合理使用这些学习软件,却也没有办法防止他们接触其中包含的不合理内容。”
多方出力“对战”网瘾
教育APP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新业态,尽管尚未形成明确、有效的监管机制与措施,在内容把关、资质审核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但因其便利性、灵活性、趣味性而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广泛欢迎。
“教育APP中的一些提高学习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励措施都是有可取之处的。”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提出,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其负面影响,高度警惕其潜存隐患。相关部门应提高教育APP的准入门槛,加强内容监管,定期进行评估,杜绝乱象发生。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布的《新时代女童及家庭网络素养调研报告》显示,手机已成为儿童主要上网途径,家庭是儿童使用互联网的首选场所,与父母同住的儿童每天上网的时间少于不与父母同住的儿童,父母的陪伴能够降低儿童网络依赖的可能性。
“我本身也是一名小学生家长,从家长的立场来看,教育APP能在课后解答一些家长不了解的作业问题,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刘海明认为,网络也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助手,关键在于家长应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家长要对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管控,了解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内容等,及时掐断沉迷网络的苗头;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管理好自身对手机的使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对于已经沉迷手机的孩子,家长不能对其进行粗暴制止,应带领孩子更多地接触现实世界,积极参与健康有趣的文体活动,培养新的兴趣点,让孩子主动放下手机。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