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青年厚植友谊 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夏令营开营
发布时间:2019-08-15 11:29来源: 网络整理参加第四届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夏令营的营员
“学习汉语之前,我只知道在黑山有中国‘一带一路’项目援建的南北高速公路,但是在第一堂汉语课之后,我发现这个国家有太多古老而美好的文化。”来自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国家黑山的陈静,一袭旗袍,在台上落落大方地用汉语发表演讲。
陈静来自黑山大学孔子学院,从去年3月开始学习汉语。今年夏天,她如愿来到中国,参加第四届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夏令营,并作为营员代表,分享自己学习中文的感受。
谈起中国,她滔滔不绝:“我知道中国的新年,体验过剪纸和做灯笼;我尝过很多茶,比如绿茶、乌龙茶;我爱吃包子、年糕、火锅……”尤其值得她骄傲的,是用毛笔书写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并且学会了用古筝弹奏《青花瓷》。
“汉语热”在中东欧国家蔚然成风
作为“2019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青年交流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第四届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夏令营日前在北京语言大学正式开营。来自中东欧16个国家、31所孔子学院的千名师生齐聚北京。他们中的很多人像陈静一样,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同创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8年来,“17+1”合作成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跨区域合作平台。民心相通,教育先行,教育合作是“17+1”起步最早的领域之一。
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在开营仪式上表示,中国先后已经同10个中东欧国家签署双边教育合作协议,同8个中东欧国家签署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协议,双向留学规模已经超过1万人。在“17+1”教育合作的推动下,中国热、汉语热近年来在中东欧国家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相继开设,成为“17+1”教育合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地处“欧洲文化首都”锡比乌,罗马尼亚首家孔子学院——锡比乌大学孔子学院由北京语言大学与卢奇安·布拉卡大学在2007年合作建立。2010年10月,卢奇安·布拉卡大学中文专业正式设立,这是世界范围内由孔子学院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汉语专业。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贾烈英曾前往锡比乌大学孔子学院考察。谈起当时的感受,贾烈英说,当地孔院的孩子们对学习中文充满热情,也对中国充满好奇,他们舞团扇、学下棋、写书法,一提到中国,满脸写满渴望。
在他看来,孔子学院现象是这些年中国软实力的一个突出象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道路和中国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成为了一种时尚。“现在在欧洲,如果说还没有去过中国,就是很大的遗憾。” 贾烈英说。
“汉语热”背后折射出“中国热”
中东欧地区尽管国家不多,体量也偏小,却是孔子学院发展颇为突出的区域。目前,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建立了34所孔子学院和44个孔子课堂,学员5.2万余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参与人数51万余人。去年,孔子学院总部为364名中东欧国家学生提供“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东欧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和实践者。贾烈英认为,中东欧“汉语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热”,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现代化的版本,就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路径。我们不照搬过去西方的那些模式,这一点对于这个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是极其有吸引力的。”
贾烈英同时提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是推动中东欧“汉语热”的根本动力之一。最明显的是,在中东欧的中资企业飞速发展,能掌握汉语的员工在应聘时具有较大优势,也可获得更高的薪酬。此外,中国出境游的游客人数逐年攀升,并展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学说中国话”成为外国商铺每天必须面对的市场现实。
为中欧友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来华体验项目,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夏令营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已有3500余名师生来华访问。师生们在为期2周的时间里,到访中国不同的城市,参观历史文化古迹,感受中华文明与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