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教育 > 资讯 >

《山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创新实践》入选全国十八大以来攻坚克难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9-08-06 21:36来源: 网络整理

  大众网·海报新闻青岛8月6日讯  记者从山东省教育厅获悉,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的全国十八大以来攻坚克难典型案例出版发行。山东入选8个案例,其中社会建设领域《山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创新实践》入选。

  众所周知,山东省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双过亿”。近年来,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给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镇大班额问题严重,义务教育面临“乡村弱、城镇挤”难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山东省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职能,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实施、乡村提升、城镇扩源”的指导思想,做好顶层设计,坚持项目带动,强化督导考核。着眼于解决“地”的问题,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着眼于解决“钱”的问题,推动城乡学校经费保障一体化;着眼于解决“人”的问题,推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着眼于解决“弱”的问题,推动城乡办学水平一体化;着眼于解决“困”的问题,推动特殊学生关爱服务一体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四统一”,即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基本消除了城乡义务教育二元结构壁垒,创新探索形成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山东样板”。

  着眼于解决“地”的问题  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均衡化是基础。山东早在2008年就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在省级层面统一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为学校标准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如何破解落实标准的过程中,各地反映,建设标准好统一,但学校建设用地需求大、解决难的问题?山东调研后决定创新政策破解教育建设用地难题,由省教育和自然资源部门协调配合,首先省级按计划预留学校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保障“全面改薄”工程等学校建设用地。2018年,山东省印发了《关于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意见》,要求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用地要优先供应、优化熟化,建立起配套教育设施用地保障长效机制。

  着眼于解决“钱”的问题 推动城乡学校经费保障一体化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需要真金白银。这个投入有多大?从山东的需求来看,“全面改薄”工程全省共规划投资477.5亿元,化解“大班额”工程全省规划投资1700亿元以上。这么大的投入,对地方政府来说,压力非常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方,现有的财政收入仅仅能维持日常运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学校建设要超前谋划和布局,孩子们不能等,教育不能等。“钱”从哪里来?山东没有“等靠要”,教育、财政等部门齐商量、想办法,在“增、减、挤、保”上下功夫,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

  着眼于解决“人”的问题 推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教师均衡配置是关键。长期以来,教师“总量超编、结构性缺员”,城乡师资配置不均。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城镇解决大班额急需教师“补不上”,乡村急需短缺学科教师“补不进”,城乡之间教师“流不动”,乡村学校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等。这些问题错综复杂,需要统筹研究解决。2015年起,山东在全国率先整体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打破教师管理的校际壁垒,着力推动城乡师资均衡配置,让教师“活”起来、“动”起来。

  着眼于解决“弱”的问题 推动城乡办学水平一体化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仅要注重缩小硬件差距,更要注重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弱在哪?弱在人才、弱在管理、弱在资源。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发力。山东实施省属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预留编制、岗位为农村学校培养和输送本科层次“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和小学全科教师。2016年至2018年已招收公费师范生1.2万名,未来3年还将再招收1.5万名。为缓解乡村老教师多的现状,每年安排1.4万名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实习支教,财政每人每月发放400元生活补助。同时,山东大力推动城镇学校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计划到2020年全部完成乡村学校校长轮换。

  着眼于解决“困”的问题 推动特殊学生关爱服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