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杨国强:从18岁前没穿过鞋子到捐出16.5亿元
发布时间:2019-07-30 10:03来源: 网络整理
中国鞋网07月25日讯,64岁的杨国强是地产界的传奇人物,用他的话来说“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变得更美好”,2018年,他带领着碧桂园以16.5亿元的总捐赠金额位列2019中国慈善榜榜眼。
“我的理解是,慈善事业的真正含义是帮助别人自救,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接受福布斯中国的采访中,杨国强坦言,到今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感恩之心。
经常自称“我是一个农民” 的杨国强,毫不掩饰自己的草根出身。“我曾经穷过,知道贫穷是怎么回事。” 杨国强出生在农村一个穷苦的家庭,18岁以前,他没有穿过鞋子、没吃过糖果、念书时为了省7分饭钱中午走一个小时回家、务农一整天只换来5毛工钱……
随着改革开放、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杨国强和碧桂园都身临其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把企业做得不错。” 杨国强很谦虚。
同时,杨国强清晰地看到,整个国家还有那么多地区,那么多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很多农村贫困凋敝的景象依然让他深受触动。如今的杨国强已有一定的能力,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杨国强认为,这是企业的使命、责任、良心所在。
“就像我当年,在最穷困的时候,正是靠着政府的助学金,我才有机会继续读书,有了我今天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做慈善也是如此,希望尽我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在杨国强看来,应当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1997年4月,杨国强捐出第一笔钱资助贫困大学生。“我认为,核心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让每个人都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 杨国强始终把公益慈善的重点聚焦在扶贫和教育上,至今已累计投入超48亿元,直接受益人数达36万人。
2018年5月,碧桂园结对帮扶甘肃东乡等9省14县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截至目前,碧桂园已助力10个县实现脱贫,脱贫人数超过20万人。
早在10年前,碧桂园选定了广东清远英德市树山村,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苗木销售的全产业链帮扶。目前,树山村苗木产业已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产出已超过2,300 万元。
杨国强表示,“希望尽我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图片来源:DR
说起扶贫取得的成效,杨国强显得很满意,“现在我们又将树山村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十多个帮扶县,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苗木农场,与贫困户实现利润共享,不到一年,产值已达500万元。”利用自身的优势,杨国强把集团员工、酒店客户、社区业主构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并把这个庞大群体的消费需求与贫困地区特色产品供给进行精准对接,探索创新的消费扶贫机制。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扶贫多以捐款捐物的间接参与为主,而杨国强坚持亲自参与。“在扶贫走访调研的过程中,看到很多农村贫困凋敝的景象总是让我觉得很心酸。很多村子都成了空心村,年轻人出去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小孩。他们住着破旧的房屋,吃的、穿的、用的都非常简陋,连干净的饮用水都不能保证。”
通过扶贫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帮助,杨国强非常欣慰。多年来的扶贫经验让杨国强意识到,只有企业深度参与精准扶贫,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长达22年公益扶贫的过程中,杨国强总结了不少心得体会。
一是要创新可造血的扶贫方式。仅靠“输血”扶贫,而不触及贫困根源,只能治标不治本,因而需要把着力点放在“造血”上。
二是探索可复制的扶贫模式。用好扶贫“四库”(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库、产业项目资源库、就业岗位资源库和专家智库),为脱贫攻坚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实施“五个一” 规范将“4+X” 扶贫模式标准化,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中。
三是要构建可持续的扶贫机制。在实践中寻找可持续的扶贫机制,整合资源、精细管理,实现贫困户、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赢。
除扶贫以外,杨国强重视的另一大公益领域便是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采访的过程中,杨国强反复强调:“虽然我们在精准扶贫上投入很大,但在教育慈善方面也不遗余力。”
国华纪念中学,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纯慈善民办高级中学。图片来源:国华纪念中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