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伟:全国优秀教师见证萧山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28 16:48来源: 网络整理
这个暑假,萧山中学提升改造工程动工,投资超5亿余元。作为萧山中学的第二任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朱锦伟一直关注着萧中的发展。在他看来,如今这样大手笔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萧山的教育事业必将再次迎来华丽转身。
大学生教师到农村
田间地头授课培养人才
1968年,杭大数学系毕业的朱锦伟被分配到了宁围公社宁新大队的宁围村小。虽然年月已有点久远,但朱锦伟对刚到宁围村小的印象还很深刻:“当时的宁围村小就是几间草舍,除了小学还有一个初中班,学生只有十几个人。”
作为整个宁围公社唯一一个大学生教师,朱锦伟不仅教数学,还担任了英语、农业基础知识、畜牧兽医和化学等学科的教学任务。
“那个年代,大家一门心思想着下田干农活,对读书并没有像现在这么上心。比如每到春播和双枪时节,学生们都要帮家里干农活,晚秋初冬要下地摘棉花。”朱锦伟说,每到农忙时节学校里没多少学生来上课了。
学生不来学校,朱锦伟便主动赶到田间地头上课。因为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无私的关爱,1971年,作为全区教育系统先进教师之一的朱锦伟跟随萧山教育系统的巡回报告团,开始到各学校演讲,希望改善农村教育质量。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朱锦伟调入长山中学任教。那一年,他班上的15名学生上了高考分数线,他们的人生也因为这次高考变得不同。朱锦伟在农村任教22年,亲眼见证了萧山乡村教育的变化,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逐步改善,而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与时俱进,由以前的不重视上学到以读书为荣,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萧山城区的教育环境也在悄然变化。
推动萧中迁址新建
始终关注教育事业发展
1990年,在农村教坛深耕了22年的朱锦伟“进城”了,调到当时的萧山市教育局任教育科科长,两年后到萧山中学任党委书记、校长,这是他教育生涯中至为重要的经历之一。“当时萧山中学在杭州地区的县级中学里名列前茅,但我发现这所重点中学没有实验室、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操场,开运动会全校师生要到人民路上的大操场去。”朱锦伟说。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人们富裕起来,那时候萧山已经是经济强县,但萧中的办学条件明显落后了,客观因素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办一所一流的中学,硬件条件得先跟上。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朱锦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迁址建一个新萧中。得到学校班子成员的认可后,朱锦伟开始为这一想法能落地而奔走。
“我们提出把位于城市中心的学校让出来,另寻一块地方建一座新学校。这一想法得到了当时萧山主要领导的支持,划拨了拱秀路这边的30亩土地造学校。”朱锦伟坦言,对此部分教职工有点想法,因为当时的萧中在如今市心广场的位置,搬到尚未开发的拱秀路一带,这是从黄金地段迁到“郊区”。
为此,朱锦伟专门组织教职工到镇海中学和东阳中学等重点中学参观,看了人家的办学条件后,大家的思想也得到转变,理解了朱锦伟的良苦用心。
1995年8月18日,萧中搬迁至拱秀路,校园面积大了近5倍,终于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图书馆和400米跑道的操场。硬件办学设置提升后,萧中的办学规模也从全校21个班扩容到45个,朱锦伟又开始提升教学质量,引进人才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1995年,萧山中学跻身全省首批13所以及重点中学之一。1997年,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萧中举办,更是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直到2003年退休,朱锦伟一直不遗余力地在推动萧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