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家访应是教育标配教师必修,南通网
发布时间:2019-07-27 12:59来源: 网络整理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家访吗?这是教育界一直热议的话题。在合肥六十一中,家访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有的老师一年能走访40多户家庭,基本把班上所有学生的家庭都走了一遍。“老师如果不去孩子的家庭走访,就根本谈不上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点,决定了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路径。”
(7月23日澎湃新闻)
对六七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对教师家访并不会感到陌生。通过家访,老师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机会,把孩子在家庭的一些表现、家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反映给老师,以便于老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更有针对性。
曾几何时,家访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很有价值与意义的教育手段,渐渐走向了式微,乃至被全国绝大多数的学校和老师所摈弃。有人也许会说,原来家访盛行,是因为通讯工具不够发达,老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去了解学生,但是现在不同了,不但有电话,还有QQ、微信等等渠道,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很方便,乃至随时随地地进行沟通交流,自然也就没有了家访的必要。
但是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现在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多了没错,但是却并不代表家访就没有必要了。老师自然可以选择通过电话、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沟通交流,但是却受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影响,无法真正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孩子,找到孩子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病灶”。而家访则把一个个名字代表的符号形象化,这种面对面带来的交流、理解和宽容,是电话、社交软件所不能替代的。如果说电话和社交软件带来的交流更像是一种公事公办,而家访所带来的沟通交流,则赋予了交流以感情。
更加重要的是,虽然同样是沟通和交流,但是这种通过家访所带来的老师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比通过打电话、通过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交流更有温度,而这种有温度的交流,实际上也就是有温度的教育,既更容易引发教育者对教育的思考,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能够赢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支持与配合老师的工作。所以家访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孩子和家长。
这个时代不但仍旧需要家访,而且家访理应成为教育的标配和教师的必修。各地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探索新时代条件下的家访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的家访活动,或者是把家访纳入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考核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