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产·城”融合 温州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9-05-06 17:12来源: 未知2019-05-06 09:0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林梦婕 陈心意
占地901亩的温州市滨海职教中心(温州市职业中专)
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经济领域创造了享有盛誉的“温州模式”,同样以改革创新之姿书写了职业教育的“温州样本”。全市现有中职学校39所,其中国家级重点9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7所、名校4所,开设18大类84个方向专业基本覆盖了浙南地区支柱产业,形成了“与区域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教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产城融合 打造区域经济新引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秉持“创·生”的核心理念,创新出了以“适”为核心的的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学校正式迁入东海之滨。为了给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给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联动温州滨海新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倾力打造“产教城融合”模式。
适学适生产,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走进学校的实训车间,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们身穿蓝色工服,正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真枪真刀”地加工零件,进行生产作业。机电学部主任韩慧琴表示:“‘车间进校’,于企业来说,可以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于学校来说,可以为学生提供固定可靠的、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所,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紧密贴近企业实际。”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快,要求高,将一线技术人才看做企业生命线,对此,温职专与企业紧密合作,把学生的课堂搬进企业的车间,把企业的工匠请上学校的讲台,常态化实现校企的基础互动。
2011年,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曾和温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尝试开办“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创新班”进行探索。“在此次实践探索中,三方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副校长雷学远说。
据校长黄威介绍,2015年来,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健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开发满足多元需求的课程体系,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评价体系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一套“校企双元主体、产教相互融通”的协同育人机制。
结合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办学质量
“以物联网在两化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为核心,把温州打造成为应用物联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全国示范城市”是《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内容。校长黄威介绍:“学校借助地域优势,率先出击,于2013年创办物联网专业,赢得专业发展的蓝海。”
2017年,学校建成物联网融合创新应用精品实训区,共计1200平方米,投入资金近500万。实训室创设真实的智慧应用体验场景,包含智能仓储管理、智能家居管理、智能安防管理等应用。
“物联网专业是以项目为核心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采用‘理论课堂+实训室+实训工厂’多种方式,产教融合,全面实现学习岗位和生产岗位的对接。”信息学部主任王恒心说。
为响应温州建设“国际时尚智城”的需要,学校又新设工业机器人专业;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整合多方资源,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五位一体”的温州市智能职教研究院……“笃行合义,创志维新”,三十余载的职教之路,温职专以实际行动,持之以恒地为温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温州中职学生创业基地
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三链融通”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上个世纪50年代,集世界侨胞力量,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孕育而生。如今,立于新时代潮头,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出击,牵手企业,创新出“同育·双导·共赢”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打通了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通道,实现了“专业链、服务链、产业链”三链融通,精准服务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扎根温州,打通产教融合核心环节
中午十一点,在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的厨房内,几个穿戴厨师服的年轻人分散在蒸笼区、面点区、冷菜区忙前忙后,给各自“师傅”打下手,他们是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高三学生,正在进行“顶岗实习”。
在校长徐健眼中,“引企入教”是打通产教融合的核心环节,更要推倒“围墙”办学。为此,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推倒“围墙”,以餐旅专业为试点搭建合作平台,成立了由13所温州市域含餐旅专业中职学校、18家星级酒店、12位行业大师领衔的行业精英组成的温州市餐旅专业产教融合联盟。
“这样做,是为了牢牢把握‘协同育人、协同服务、协同发展’这个目标,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徐健介绍,作为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定期举办论坛,邀请区域内星级酒店高管、HR、企业师傅、校友代表等就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交换意见。
为了打破评价壁垒,温州华侨职专还联合企业共同开展各类比赛,如毕业生作品展、实习生微视频制作等比赛,吸引企业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纳入企业导师考核体系。
“今年,学校对我们企业方也有了考核要求,这促使校企合作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对待校企合作过来的实习生,我们都会精心培养,一方面是责无旁贷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也希望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实习生和员工资源。”温州溢香厅国际宴会中心行政总厨曾耿。
面向国际,纵深方向培养人才
依托特色的“侨”字招牌,不少海外校友也递上境外校企合作的橄榄枝。多年来,学校与世界各地30多个侨乡会、26个国家的温州商会保持密切联系。“为了满足侨胞们对高技能厨师的渴求,我们探索出了在校高三学生出国带薪实习的新路子。”校侨务办主任董玲玲说。
近年来,学校拓展办学渠道,搭建学生升学、就业、留学的立交桥,毕业生二分之一通向高等院校,三分之一通向企业岗位,六分之一出国发展,人才培养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徐健校长表示,下一步,学校将以实训大楼投入使用为契机,打造一个实践学习、教育教学、创新孵化三方面结合的全新场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同时,根据国家“1+X”证书制度,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引进国际通用的资格证书学习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的品质和层级。
温州护士学校:校企共同体 推进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2019年4月26日,温州护士学校和温州怡宁老年医院举行隆重签约仪式,温州护士学校老年护理方向的 44 位在校学生和温州怡宁老年医院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校企深度融合,促成“招生即招工”
2017年,学校和温州怡宁老年医院合作,申报“温州护校—怡宁医院校企合作共同体”项目并获得省级立项。温州怡宁医院是上市企业康宁医院集团下属的一所老年医院。作为上市企业,对护理人员学历要求本是大专,但见证了护士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后,2017年,学校和怡宁医院达成了“招生即招工”协议。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意愿,与怡宁医院签订就业协议,待毕业并考取护士资格证书后,可以选择进入怡宁老年医院工作。
怡宁老年医院总经理徐晓君介绍,在合作过程中,医院和学校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课程体系,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签约的这批学生,每年见习都会到怡宁医院,接受怡宁带教专家的指导;“对这批签约的学生,医院会在学生见习和实习上给予个性化的培养,医院对学校的这批老年护理人才充满了期待,我们也希望借助学校的力量,进一步提升专业领域的实力水平。”
“老年护理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我们的照护对象是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专业更准确的知识开展工作。” 护士学校2009届毕业生,现任怡宁老年医院内科副护士长黄容表示。
未雨绸缪老龄社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老年护理人才缺口极大,但很多人误认为老年护理就是做保姆,是不需要技术缺乏尊严的低端职业。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正如温州护士学校校长许建民所说的“现在护士缺口也大,作为护士学校,完全可以只做临床护理专业,但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关系到社会责任的问题,我们愿意通过努力,改变社会一些人对老年护理的偏见,推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量的扩增和质的提高”。
温州护士学校把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落实到各方面工作中。 2016年,学校申报老年护理省级优势特色专业,获得建设立项。为完善课程内容,2018年,学校牵头组织了全省及全市老年护理专家以及华师大博士生,共同研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规格,讨论确定老年护理12个工作任务和200多条职业能力,据此确定了《老年健康照护》和《老年照护技术》两本教材的编写计划,多家医院和兄弟院校参与教材编写,目前两教材已列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计划,2020年春季正式出版发行。为提升老年护理师资水平,学校派出两位老师参加了“美国老年护理专科护士”教育培训。为提升学生老年护理技能水平,学校建成首个智能化模拟老年护理病房:可调节高度的洗手台,老年人专用的坐便器,实现远程监测生命体征的床垫,借助互联网技术,医护人员可通过传感器和手机APP,实时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数据,实现了实时看护……很多智能实训装备比医院更先进。对温州护士学校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们来说,行业前沿的科技产品在课堂上触手可得,今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双师共导” 提升质量,就业升学双向选择
2018年,学校获得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立项,在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校积极探索“双师共导”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老师以理论讲解为主,校外护士长以临床技能实训示范、引导为主,以真实的护理临床实践任务需求牵引学校的专业教学及实训教学改革。
“课上学校老师和校外老师分工授课,比如我讲静脉输液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流程,医院护士长就会细化到老年人的皮肤特征和敏感程度,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情况。”教务处副主任刘静说。学校的全程导师和医院来的岗位导师很好的发挥了各自的长处。
作为医护学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学校的学习氛围一直浓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技能水平,学校开放了所有实训教室,让学生在课余任何时间都可以练习。记者在学校实训室时候,已是下午5点,不停有学生穿着护士服走进实训室,自觉进行技能练习,许校长介绍,护理专业是学校的主干专业,拥有较好的办学基础。特别是近几年,学校静下心,沉住气,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校工作核心,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为满足家长和学生迫切的升学需求,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开通了就业和升学的双向选择,升学质量连年提升,连续三年位居温州市中职学校本科上线人数榜榜首;2018年,药剂专业本科上线人数全省第一。
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四方联动 校企双元 高质量服务地方发展
温州瓯海职业中专成为眼镜产业人才基地
在瓯海冠豪眼镜生产车间里,一群穿着校服的“职工”在后勤车间的生产岗位上,对眼镜进行设计和制造。这群“职工”,是瓯海职业中专的高一学生,正在企业里进行岗位实践。学生从入校起,分别有“体验周”、“实践月”、“拜师季”逐步递增的跟岗实践期,再进入到“顶岗年”,在三年的学制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另外一半时间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这就是瓯海职业中专在“政、校、企、协四方联动协同育人”背景下,探索创新“1.5+1.5”工学交替梯度推进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融合四方力量,促进区域发展
瓯海区是“全国五大眼镜生产基地”之一,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在持续放大。立足于瓯海眼镜产业发展的需求,瓯海职业中专联合瓯海区工商联、瓯海眼镜行业协会、瓯海区知名的眼镜制造企业、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成立“眼镜专业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组成 “政、校、企、协”产教联盟,集中力量开办了眼镜设计与工艺专业。
学校与区工商联和眼镜行业协会签订共建“瓯海眼镜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三方协议,共同打造瓯海眼镜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与区眼镜制造龙头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共建智能制造专业生产型实训基地,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实习,强化岗位技能,提高综合素养;与全国唯一开设眼镜设计与制造工艺专业的高职院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在瓯海眼镜行业协会的引领下,对有从业意向的社会人员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使其快速上岗、填补人才空缺。
瓯海职业中专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开设眼镜专业的中职学校。学校借助多元力量打造“专业+产业+区域+智能+集群”校企合作综合体,走出了一条学校与区域融合发展、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之路。
构建工学交替,分阶实境育人
瓯海职业中专校长刘胜早表示:“‘1.5+1.5’工学交替梯度推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精准地向社会输送实干型、专业型人才。”
校企共同招生后,产教联盟实行企业实训和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1.5+1.5(1+0.5+0.5+1)”模式培养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集中学习,两个学期分别通过一周的体验式见习和一个月的学徒式实践,了解眼镜企业文化制度与制作工序,第三学期进入企业顶岗锻炼,作为初级工深入岗位对接专项技能;第四学期在学校进行专业技能的校内实训,将企业实践月所学所得融合理论进一步提升岗位技能,最后一学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作为准职业人进行轮岗培训。在3年的梯度式培养中,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系统性的考核评比,从横向的维度对比不同学生在企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从纵向维度对比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技能熟练及增长状况。
这种工学交替模式深受企业、学生、家长肯定。眼镜教研组组长金雷苏说:“学生一开始对于自己将来的规划还很迷茫,但是带他们体验过企业生活后,他们开始对未来有了具体的构想。”有学生表示,在企业见习后,自己对于市场需求有了更深的了解,未来会将所学用于自家眼镜店的设计和经营上。
不仅仅是眼镜专业,学校一直以来立足瓯海区域产业,通过共建基地、共建队伍、共建计划、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共建文化等举措,实现与企业、行业的全面有效合作,先后与39家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与200余家企业建立用人关系。不断深化“政、校、企、协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模式,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层次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双主体育人。刘胜早校长表示,学校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引领、校企引擎,培养具有商科背景的现代生产性服务类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产学研用四位一体 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走进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你能听到学前教育学生悠扬婉转的歌声与琴声,看到汽修专业的学生修理汽车的背影,看到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在电脑前忙碌的身影,看到黄杨木雕专业学生仔细雕琢工艺品的专注神情……
针对不同专业,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将“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贯穿始终,创建“以发展为中心,导、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各个专业进行“独家”的规划和服务,形成多种模式混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工学交替 将企业搬进校园
在乐清市虚拟商业综合实训基地内,一群穿着校服的“职员”,他们经过模拟招聘后,从事会计、银行柜员、物流专员等等工作。
这便是学校针对财经商贸四个专业,建立的虚实交替、工学一体会计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在乐清市财政局、乐清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浙江省中职独有的虚拟商业实训室,并以此为载体,采用开放式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以“用”促学,边“用”边学,学“用”结合。学校设立100多个工作岗位,把教学和工作有机结合,践行“把企业搬进校园”,通过“岗位导向、任务驱动”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步提升;新道公司还为财会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参观见习的机会,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岗位适应期,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经管人才。
校企职责共担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黄杨木雕发源于乐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却也曾面临着缺人才、难传承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2014年,在当时乐清市市长林亦俊(现任乐清市市委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乐清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二轻工业总公司指导下,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黄杨木雕专业班”,目前招收学生人数达300余人。2017年,该专业获浙江省优势特色专业立项。
学校为黄杨木雕专业量身打造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按照校企职责共担的要求,建立“六个共同”管理机制。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敏总管课程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精心编写校本教材,更有高敏、李向东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场所。学生创作热情高,2017年余乾荣同学创作的作品《相逢玉来庆丰壶》在全国中职文明风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黄杨木雕专业对接温州市重点发展的旅游、文化创意、公共服务等几大产业,借助于乐清市大力建设文化强市、加快“艺雕”文化项目的创建之东风,与当地黄杨木雕企业合作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智能工厂,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搭建“互联网+电商+木雕”项目平台,实现黄杨木雕走向“一带一路”,逐步形成产学研高度融合、多元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特色,在发展专业、培育学生的同时,传承非遗文化。
对于发展成熟的汽修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学校始终以“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为基础,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和完善。针对汽修专业实行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引进“跃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校,打造校企产学研用基地和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同时开设了跃华新能源冠名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建设温州市唯一的VR虚拟实训室,成为温州市高技能培训基地;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校推行“情景模拟、校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建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升学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实幸福”的办学理念,坚持“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匹配的育人机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展大事记】
◆ 政府统筹·优格局
——80年代以来,温州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恢复扩大,形成了工、农、商、卫、警、财、粮、师等八大类体系。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基金5000万元以上。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职业教育“1+6”文件,推进职教“两调整一提升”,中职学校从85所整合成39所。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扩量、提质、增效、搞活”八字方针,职普招生比例达45:55;接轨产业园区建成投用占地901亩的滨海职教中心等一批新校区。
◆ 机制创新·激活力
——1991年,在温州召开的南方十八省市城镇职教研讨会上,时任市教委主任潘龙俊向全国介绍温州依靠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经验。
——2011-2015年,委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定向培养专业师资,首创中职到本科贯通培养,学生大学毕业考核合格后分配到公办中职学校任教。
——2015年,永嘉引入上海翔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托管永嘉二职,探索“公私合营、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 产教城融合·促发展
——主动融入温州国家自创区“一区五园”建设。建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鞋革服装等12个现代化专业群;建成产教融合大联盟22个。
——推进新时代“两化”职业人才培养。中、高职(本科)一体化招生比例达29.8%,中职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比例达55.8%,居全省前列;2018年起开展职业教育“智能化”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现已建成“智能+”专业(基地)25个,虚拟现实协同创新中心10个等。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教育培训。全市每年社会培训达150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