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
发布时间:2019-06-21 20:27来源: 网络整理比成绩、比名次、比升学率……对于任何一位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学生而言,上述“攀比”行为想必都已经司空见惯,似乎高中时代很难说得上岁月静好,唯有负重前进。然而,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和教育模式,将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改革而迎来重大变化。
在国务院办公厅6月19日正式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之后,6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该《指导意见》进行了解读,重点阐释了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有序实施选课走班、鼓励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课程互选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因为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的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学校确实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率等问题。“这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改革,着力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科目均实行合格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内容。
《指导意见》明确,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科目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技术科目和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省级统一考试。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
吕玉刚在发布会现场解读《指导意见》时强调,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对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同时,要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突出考察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切实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
记者注意到,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将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有教育界业内人士认为,实行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有可能打破原来高考文科、理科的固定科目组合的考察体系,选择了新的科目组合,有助于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
《指导意见》指出,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性培训、校长教师全员培训和中西部贫困地区专项培训。
在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方面,《指导意见》指出,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
《指导意见》明确,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对未按课程方案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得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此外,要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在发布会现场介绍,2017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修订后的20个课程标准。“今年5月份,除了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之外的高中其他十几个学科修订后的教材也已经发布了目录,在5月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里已经公开发布了。”
根据教育部教材局公布的内容,此次在课程方案修订上,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修订上,教育部门共修订了语文等学科17个课程标准,新研制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3个课程标准,共计20个课程标准。
从“应试”向“育人”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