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教育 > 资讯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

发布时间:2019-06-02 17:59来源: 网络整理

  编者按: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目标、发展路径等做出全面规划。如何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光明智库特邀四位专家深度解析,建言献策。

  抓住教育和人才就是抓住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创新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破解合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调,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其提出的目标和擘画的愿景,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支撑与保障。

  《规划纲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对教育、人才工作的部署既有目标任务,也有重大举措,理念先进、重点突出、责任明确,对加快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工作做出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湾区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对于深入推进大湾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建设,着力提升教育科技水平,建设人才强国、教育强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打造世界级教育高地

  在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方面,《规划纲要》提出11条具体措施,主要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方面。

  在高等教育方面,《规划纲要》主要提出了4条主要措施: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上述措施,从不同角度对推进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做出了制度安排,释放了利好消息。第一条旨在推动三地优势互补,共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研究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第二条着眼于发挥“强强联合”的粤港澳高校联盟作用,发挥“1+1>2”的共同体效应,通过联盟成员互相认可的制度设计、方式途径,密切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使三地高校互利共赢,有能力,更有底气共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一流大学竞争;第三条以大湾区鲜明的教育现代化优势为前提,鼓励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面向世界的高水平教育合作,做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先行军;第四条直接面向粤港澳青年学生做出安排,旨在通过细化、切实的制度设计,为港澳学生来内地就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为周到的待遇,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内地求学生活。

  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并非始于近日,但多停留在地方政府和民间层面,缺乏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规划纲要》提出的这些措施,有望大幅提升三地高等教育的合作水平。目前,这四方面的工作有些已经破题,且亮点颇多,值得期待。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内深圳等地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建设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等一批高水平高校。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校也于近期分别与广州和惠州政府达成合作,将在当地开设校区。再如,由中山大学率先倡议,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的粤港澳高校联盟,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经汇聚了粤港澳三地众多高等院校,开展了“粤港澳高校联盟2018年大学校长高峰论坛”等多样性活动,在深化三地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协同创新,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携手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等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