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打造充盈智慧的智能校园

发布时间:2020-03-18 09:14来源: 网络整理

打造充盈智慧的智能校园

智能校园让学校跨上了信息化的高速列车。已经实现了“智能”的青岛市崂山区麦岛小学又喊出“无智慧,不校园”的口号,要打造“智慧”而非仅仅“智能”的校园。这“智慧”二字,是指充分认可和尊重人的主观能动,借助技术赋能,实现学校功能拓展和教育生态重塑。而“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包括本校师生,也包括自身教育资源、能力所能覆盖到的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地区的师生。

    智慧校园为百年新校技术赋能

信息化时代,学校寻求创新的步履几乎是被技术的洪流裹挟着向前的。当各种各样的平台、资源包呈现在面前,我们曾经兴奋,而当从技术认知层面过渡到应用层面时却发现,问题来了:一是新技术很“贵”,学校接受与使用的成本很高;二是追着新技术、新平台的脚步不断改变和调整技术使用的习惯,教师们很“累”。贵,意味着可能无力接受;累,意味着可能接受受阻。我们选择的原则是不求最新、最全,只看重适用、易用、兼容性好。

我校走过百年,历经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砥砺奋斗,成就了学校发展的基础;新校落成后植入全新的理念和技术赋能,让学校有了“弯道超车”的信心和勇气。如今在我校,信息化赋能课堂教学智慧,重构了课堂学习生态:教师可以按需在各个教学平台之间自由切换;在云平台助力下,教师只需一台扫描仪,无需平板电脑等多媒体终端设备,不改变学生纸质书写的习惯,不受制于网络环境,几十秒即可完成全面的数据采集和精准分析;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通过云平台将练习随时上传,充分运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科技+”不仅促成高效课堂,而且与国家资源库相对接,非常有助于教师备课。

在我们的“新媒体智慧校园”,学生可以“拨动”墙上的“无弦琴”,在观赏传世画作中的鸟栖鱼游时与之互动;手臂一挥便可聆听《东方红》旋律随卫星回响在太空;闲庭信步虚拟茶园,身临其境体验采茶的辛苦与快乐;瞬间“穿越”梦回盛唐,在屏幕前幻化成文人墨客吟诗赋句……这些逐步呈现在学校“海洋文化新媒体体验中心”“中华传统国学新媒体体验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体验中心”之中的技术,实现了学校有限空间的延展,教育功能不断放大。

    重在养成有深度、可持续的学习力

这一切高效和便捷,都得益于学校选择的平台和软件所具有的适用、易用、兼容性强的特性,确保教师将传统教学手段与新技术有机结合并应用于常规课堂。教师们从“踌躇不前”到主动接受、积极应用,正是对学校前期选择的肯定。在我们的学校里,新技术消弭了课堂的知识隔阂,也拓展了校园物理空间的意义。

近年来,我校打造了全新的科创空间,构建了独具特质的科创课程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师生信息化运用素养。我们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佳绩,学校的STEAM科创团队在区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学校也因此成为首批山东省人工智能示范学校。

针对学情,我们把重点聚焦在逻辑思维训练和深度学习两个方面,前者以科创教育为着力点;后者则依托项目式学习,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四年级开始,学校全面普及编程课程。依年级不同,借助的软件平台也不同。学校先后进行了一些编程课程的校本化研发,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如果说科创课程夯实的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基础,项目式学习则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力的形成提供了方法支持。2018年,学校STEAM科创团队研发的“‘喵星人’的智能家”项目,以项目式学习实施,为学校拿下了科创教育领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师生的研究成果也被评为青岛市精品课程。学校的项目教学团队先后打造了《班里来了“新朋友”》《不一样的校园美容师》《水培蒜苗制作川菜代表——回锅肉》等一个个独具匠心的“项目”,让师生通过参与主体驱动、与真实世界链接、切中学习的核心、有组织的合作及多元化的评价,塑造学生将核心技能应用于日常任务中的思维模式。项目式学习《校庆味道》,围绕“设计和制作校庆菜单”,开展三个子问题的研究,师生在环环相扣的项目突破和推进中学思互促。

    从教育资源、技术共享到教育理念、能力同步提升

在自身教育能力提升的同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力所能及地承担起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与共享的责任。